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创作

汉字与汉文产业

时间:2023-12-29 10:59:31 来源: 法治文艺委 作者:陈鸿彝  

       方块汉字,是五千年大中华的历史文化芯片。它从象形的甲骨文起步,经历了金文方整化、隶书规范化、楷体艺术化、宋字格式化的递变,集成了丰厚的社会文化信息,含蕴着强大的对客观世界的阐释功能和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功能,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最佳基础元件;而今,它正在走向中文电子化、数字化的新时代。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先民就制作了简牍----那是全球启用最早/最廉宜/最普及的“专用人造文字载体”。它让“书”的批量复制、跨时空传承成为可能。这就促成了知识的大面积下沉,催生了一个有文化的“士”阶层;引动百家优品的争先竞发,形成我国第一轮知识大爆炸,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开张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大典。卷轴装简书在我国通行了上千年,是先秦汉魏一切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举世无二。
      秦汉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全面铺开:国家统筹社会文化教育,统筹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营销;文化界开启了对汉字形/音/义的系列性理论研究,积累了训诂之学、章句之学、目录之学的知识,出版了字书、辞书,为文化的面向社会开劈了可能。“书同文、行同伦”国策的强力贯彻,为迎战尔后的大分裂/大动乱/大颠覆预先集聚了深厚的文化潜力。
      六朝时代,辞章之学、声律之学兴起,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明之表达式的民族素质与民族审美品位,开启了汉文产品走向民间、走向市场、走向境外的广阔前程。纸、墨、笔的应用,让汉文产品的高质量/高产出有了高水平保障。汉文产品成为我们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纽带,保证了中华民族500年血火纷争中的坚持与胜出。
      从隋唐起,我国的造纸业成为重要社会文化产业,卷轴装纸书成为公私收藏的主体;所承载的文字超出汉字之外,西域文、阿拉伯文之手抄本也出现于中原;雕版印刷业更走出了国门。唐诗/唐传奇/敦煌书藏的存在,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文化的兴旺。
      宋人的版本目录之学、注疏评点之学,金石考据之学,极大地拓宽了汉文产品的社会接受面;文化界的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结社,更成为时代新景观。宋代实现了书籍生产的经营基地化,劳动组合工序化,印刷操作机械化,书面产出优品化,并做到了境内外雅俗读物的营销一条龙。这一切,标示出我国实体产业的世界超一流先进业态,为吸纳融汇全球异质文化因素准备了充裕的条件。
      元明清时期,我国各族人民接力推进书同文、行同伦,推进多样化汉文产品的巨量产出与规模性典籍储藏,为中华民族厚植了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西亚、与阿拉伯文化一起,助推欧洲突破千年的中世纪文化禁锢而走向发展的快车道。在为期250年的中国潮中,我们向欧洲送去了巨量的丝瓷茶与香料,送去了精耕大农业知识,送去了“自然哲学”、文官制度、监察制度,送去了戏剧艺术、园林艺术、建筑艺术......这一切,都是欧洲本土原有文化生态环境下不可能自发生长的文化珍品。中外文化的正态对接,让人们有理由期待世界文明的新曙光---却被随后的原始积累阶段的资本势力活生生地截断了。
      近代史的一百年,当中华大家庭面对全球资本疯狂推进“天下归主”时,我们的国语/国文/国脉/国魂仍能坚守阵地而不散,并于艰难竭蹶之中,谋求汉语汉文的新变,谋求出版、印刷、社会宣教的更新;在极端复杂多变的文化生态下,保住了汉文产品的本土面貌并谋求其现代化;西人连同“西化人”妄图用“十里不同音”的白话口语来取代我传承了六千年的书面共同语(文言文)的“阳谋”终于破产。
      共和国推行的语言文字改革,将百年新文化工程推向高端,让知识武装起亿万工农大众,动员起最活跃的社会生产力,投入空前壮阔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建设之中;其中,普通话的推广、文字改革的推进、版式/印制/装帧的刷新,胶版/电子版的上市,标志着全面振兴的中华文化建设之新时代已经到来。今天,明确汉字和汉字产业之发展方向与路径,思考电子化、数字化条件下如何让中文建设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是我们的责任担当。(2022年荷月谷旦草成,2023年年末修订)

 

编辑:姜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