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成为一条连接广阔世界的通道
编者按
二十年前,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千禧年的到来。二十年后,茁壮成长的00后已经来到我们面前。二十年前,我们幻想的未来就是现在。二十年后,我们站到了时间的门槛上。
2020年代真的要来了。在时代的浪潮里,每个人都不只是一朵浪花。澎湃评论部新年特辑《在时间的门槛上》,写下的是新世纪这二十年,写下的也是你我。
1998年,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举办,凭借一篇作文可以免试进入重点大学,成为世纪之交最热的文化事件,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被统称为“80后”,他们走上了文坛,也走向了世界。
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得主,这个身份直到现在还有人提及,每当有人说是看着我作品长大的,我都羞愧地说:“对不起,耽误你成长了。”
21世纪初,“青春文学”变成了一股浪潮,“80后”被打造为文学明星,只要是打着这两个旗帜的出版物都能取得不错的销量。但太早被推向舞台,并不是一件好事。出版商抢夺稿源,写成什么样都敢出,完全一副放任姿态,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黑历史”。书店里花花绿绿的封皮,夸张的腰封宣传令人眼花缭乱。作家喜欢把艺术照附在扉页上,或者请些青春的面孔当书模,寻找把文字和影像结合的渠道,美其名曰“纸上电影” 。媒体的推波助澜,“80后”作家每每出场都表现出叛逆、愤怒的姿态,语出惊人,为自己确立鲜明的人设,但态度大于观点。
他们被世纪之交的各种文化资源影响,流行读物、艺术电影、港台音乐,大胆借鉴在自己的作品里。后来一批有商业头脑的人开始主编杂志,夺走了传统期刊的生存空间,积累了财富,成就了一个文学商业帝国。他们渐渐长成自己最不喜欢的模样,抱怨是社会逼迫他们穿上盔甲。
年轻的读者们,通过阅读青春文学来消解中学生活的无聊,想象世界的模样,把生活过得像一本情节跌宕的小说,幻想自己是绝世独立的主人公,一切问题能用文学浪漫化的方式解决,动不动就望向手心里的空洞。他们把小说里精彩的语句挂在签名档上,抱团取暖,也动笔尝试创作,在网络上分享。他们是看着同代人作品长大的,而非经典。
21世纪初,青春文学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我在这股浪潮的裹挟下出书、签售、接受采访、与读者交流,头顶着“80后”作家的光环蹦蹦跳跳了十年。
“青春文学”是什么?更多是一种青春期敏感情绪的渲染,意在召唤共鸣,但由于写作者生活经验的相似性,文本里呈现的世界高度雷同、缺乏变化。人物是作者自我形象的狭隘变形,缺乏对他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人物靠情绪,而非靠动作、对话推动,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并未能真正融入世界。 “80后”作家建立起一种略显偏颇的美学风格,虽然带来陌生化的效果,仔细读来却经不起推敲,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现实,而是用词语的堆砌,营造语言的狂欢。
那些阅读着青春文学作品的读者渐渐成长、接触社会,与现实发生坚硬的碰撞,才发现现实远比小说里描绘得生动、精彩、复杂,那套文艺化的表达方式渐渐失效。
随着青春文学的衰落,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开始转型纯文学创作,登上了中国最高级别的刊物,斩获文学奖,被评论者所关注,寄予厚望。
此时,经过了鸡汤文学的搅局和非虚构的夹击,虚构文学的光芒不在。虚构的力量越来越孱弱,一些作品看似个性,但其实可以被加工,只不过是陡然反转的情节和纠结的性格、繁复的细节组合,再配上“失败者”、“小人物”、“历史”、“时代”这类主题,方便评论切入。连“虚构”本身,很多是懒惰地复制新闻报道,远没有网络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读者已经无法忍受细节的堆砌,和凄苦哀愁的心理独白,他们想通过文学和时代建立起联系,想要和人物建立一种认同感,可当下大部分文学并没有起到作用。
多年来的创作和文青生活,身为作家的敏感被放大,敏感又是创作的源泉,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在网络上看见自己的名字,恨不得去孔夫子网把自己的旧书统统回收。我也逐渐失去了写的意义,文学既不能帮助我认清自己,也无助于我认清世界。
我认为好的创作,是应该从自己的困惑、苦恼出发,通过写作解答疑问,让自己豁然开朗,有一种被驱使不得不写的力量。
我失去了这股力量,却有了更多的困惑和思考。
再后来我换了一个新环境,跟过去切割,也渐渐忘掉自己作家的身份。这些年我除了用笔名偶尔写几篇专栏,完全放弃了文学创作,心情越来越平淡,带着体贴理解人、事。我用十年让大家记住我,又用十年让大家忘了我。
相较作家,我更乐意做一个生活的体验者、观察者。我喜欢看体育比赛,看以秒为计算单位的布局和对决。喜欢看“小红书”了解物质和人的关系,喜欢刷抖音观察人们日常生活的多种呈现。我给新闻节目做策划,体味不同人的困境和乐趣。我走访调研,了解不同地方人的生活和中国之广袤。在这无穷无尽的体验、观察中,我生发出很多问题意识。
可以停止写作,却不能停止思考。可以对问题敏感,但不能情绪敏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2019年末我得到一个好消息,对文学重新振奋。年初,在高校任教的朋友托我给她学生的小说介绍杂志发表。那是一个2000年出生来自山区的男孩,因为一点缺陷显得不够自信,掩盖住了才华,他喜欢创作,却苦于没有发表平台。我把作品推荐给了一本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刊物,小说顺利发表,后来通过微信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男孩因此获得了文学活动的邀请,被同学所关注,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慢慢追赶上喜欢的女孩的步伐。
我惊叹于文学依然有如此巨大的功效,对于信仰文学的人尤其如此,写得好依然是值得被人喜欢和尊敬的。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创作、编辑、出版、评论好的作品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我想起小学时的自己,毫无自信,六年级时班主任换成语文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赞许的评语,画上层层叠叠的波浪线,我开始发现文学不光能用来描绘事物,表达自我,更能让一颗封闭的心逐渐向世界敞开,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文学,它成为一条连接广阔世界的通道。
我希望在21世纪未来的日子里,文学依然能发挥这个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