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娟:文学拓宽了生命的厚度和长度
“人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不满于缺陷而追求完满的存在。在理性的制约下,人追求鲜活的情与爱;在贫穷和野蛮的困扰下,人追求富足与文明;在单调呆板的日常世界,人追求多向度的可能生活;在必有一死的存在中,人追求生的无限和永恒。文学的理想正源于对这种现实缺陷的照见与不满,鼓舞人向缺憾开战,号召人奔向更加善美的明天。”正基于此,我才深深眷恋上文学,几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下面我回顾一下我的文学创作之路以及我的一些创作体会,谈得不足或不妥的地方,希望师友,同道批评指正!
一、回顾创作之路
岁月如歌去,弹指一挥间。屈指一数,我从1989开始在西安晚报发表第一篇稿子算起,至今已经走过整整30个年头。30年来,写作中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里,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30年来,我宵衣旰食,加班加点,一路小跑走过来的,很少睡过囫囵觉。每每想起,有几分心酸,几分欣慰,也有几分沮丧。心酸的是我像苦行僧,欣慰的是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绩,沮丧的是我至今没有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忆往昔,刚参加工作时,我负责单位的宣传工作,经常将本系统的新人新事新动向及时在报纸上报道。因为新闻稿子有时效性,我多半是在快要下班时骑着自行车赶往报社送稿子,确切地说,这是分秒必争的战斗,尽最大可能要赶在事件发生的当日刊登。送完稿子后,然后再骑着车子向幼儿园飞奔去接孩子,因为晚点,常常受到幼儿园阿姨的训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多次被西安晚报和西安日报评选为优秀通信员,多次荣获年度一、二等奖。后来我不再满足写新闻稿子了,开始在两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再后来是写小说。
从开始写作起,熬夜是家常便饭,那时孩子小,我上完一天班哄孩子睡着后,自己困得不行,就小睡一会儿,半夜闹钟准时叫醒自己写作。为此,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岁月滤去了苦难,留在记忆里的都是美好。即人们常说的,过来都是好日子。
最难忘的是2003年,非典肆虐,人民们谈非色变,大街上人们带着厚厚的口罩,形色匆匆。电视新闻上频率最高的词是隔离区和疑似病例,还有那些黑色的数字吞噬鲜活的生命,人们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惶惶不可终日。许多单位都放假了,我拿着自己长篇处女作《场面》,四处奔波,寻找出版社。我到处碰壁,在我万念俱灰,看不见前程之际,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给我打来电话,说我的小说不错,和我商讨稿费的事,我在电话这头哽咽了,泪流满面,久久说不出话来……三个月后,我的小说顺利出版。三个月后,我的小说再版。自然,得到了一笔不菲的稿费。从此,我创作激情高涨,自信心满满。紧接着2006年又在时代文艺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底牌》。2006年我出版了《辛娟散文》。由于成绩突出,2008年,陕西省作协推荐我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鲁院高研班向来很活跃,学员都是从各地选拔出来的青年才俊,大都志存高远,心游万仞,这样一帮人集中在一起,自有一番姹紫嫣红、百花竞艳的景象,而我却一直是默声静气,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紧锣密鼓地完成了诗集《靠近石头的虫子》和长篇小说《月亮背面》的初稿。
2009年,我出版长篇《月亮背面》,出版诗集《靠近石头的虫子》。当年,《月亮背面》被陕西省推荐到北京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该小说入围年度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后来该小说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2014年,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委派我去长安定点深入生活,创作终南系列三部曲,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燕子不来香》(终南系列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一代名流张子宜》正在出版之中。
二、谈谈阅读和写作体会
1、好的阅读,才能产生好的写作。
相信所有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总觉得写得不好。当你在修改时,你是一个读者的身份,在帮你把握分寸。这个读者非常重要。如果这个读者读的都是托尔斯泰、鲁迅或者欧阳修海涅这样的优秀作品,那他肯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读者。在看自己写的东西时,他就会不断地质疑自己的作品,逼着自己写得更好。所以好的阅读才能产生好的写作。的确,好的创作,离不开好的阅读,阅读量和所阅读的作品高度直接决定阅读者创作出的作品的高度。多年来,我一直在阅读经典,而且只读经典。我不只是读文学方面的经典,还读美术、戏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经典,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学养。我每天阅读的时间占到工作日的三分之二,而练笔和写作的时间占三分之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具备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必须有敏锐的触角和感知力。加之勤奋,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2、好的人品,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觉林菩萨偈里的有这样一句话: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此话不假,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言为心声。作家写出的作品,是自己的心相。当作家坐到写字桌前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和品质;是否始终如一的诚实;是否在写作的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恶习分开;是否在写作的过程中集中自己所有的美德。
3、深入生活,细微观察。
细万物则心不惑极精微而神无累。
这是《老子》里面的一句话,细万物则心不惑,极精微而神无累。细万物而则心不惑,一个艺术家,只有对万物去仔细的观察,致广大而尽精微,哪怕是一个茶杯,路上的一块石子,田野间一棵野草,只要你能够仔细地观察它,你就可以达到心不惑,不会迷惑自己。极精微而神无累。作家应该是一个对大自然进行细致观察的人,但又不能被事物结构上的琐碎细节所桎梏,应该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个别事物的理到贯通万物的道,直到上升到超然于万物之上的道之境界,你的心神就不会受挂念劳累的。这句话,是说作家要有一个学者的心境,一个艺术家的心境。
4、作品要弘扬真、善、美,即弘扬正能量。
我喜欢那种敢于直面现实、有温度、接地气,有情怀的文学作品;喜欢作家带着自己的完满理想,深入人性深处,省察从未完满的人生的作品;喜欢作品的主人公直面命运,在艰难坎坷中有尊严地抗争。这样的作品对人生有认识,有体验,有感悟。读这样的作品,能增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听从内心的召唤,有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即写自己想写的题材,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或什么人而写作。我的创作就是如此,反映在题材是的有选择的上,即便是市场受众面小,但只要是自己想写的题材,我还是愿意写的。比如,我刚刚完成的长篇纪实《一代名流张子宜》,就是一部受众面积小,市场前景不好的题材,但主人公是搞慈善,搞教育,发展民族工业,即弘扬社会正气,爱人爱己,诠释博爱的,我就愿意写。我认为这个题材是大到弘扬社会正能量,小到是给自己积累福报。诚然那些色情、暴力、仇杀的题材,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有好的市场效益,但这种题材我根本连碰都不碰。我常告诫自己,要敢于对平庸作品说“不”,对媚俗作品说“不”,对低俗的作品说“不”。我认为,“读者是上帝”,一个作家应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也应对读者负责,作家的作品应起到引领(引导)读者、温暖读者、乃至照亮读者人生的作用。
5、文学是有标准和高度的。
文学其实是有一个恒定标准的,是辞楚的标准,是唐诗宋词的标准,是元曲的标准,是红楼梦的标准。现代文学的标准在鲁迅和沈从文那里,在托儿斯泰和契科夫那里。一个写作者,眼高手低不要紧,可以通过学习,练笔、思考而不断提高。最怕的是眼低手也低,分不清作品高下和好坏……
我也许通过自己的努力,倾其一生也达到文学恒定的高度,但至少要知道文学的标准和高度在那里。即使达不到,我会抱着一颗对文学虔诚的心,敬畏之心,尽力去拼搏和靠近。在文学创作的大路上,我甘愿做一块垫脚石,让更多年青的作家知道文学高度和标准在那里,使我们陕西的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具有世界的高度。事实上,我有一本诗集名字叫《靠近石头的虫子》,就是这个寓意。
6、文学拓宽了作者生命的厚度和长度。
文学虽然不是生命的全部,但是文学可以照亮丰富我们的人生、人性。文学可以拓宽我们生命的长度和厚度,比如我已经完成正在出版的纪实文学《施比受更为有福》副标题是记一代名流张子宜,他出生在清朝,历经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写他,查阅他的资料,了解他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拓宽和延长了我的生命,感觉就像现在的穿越剧,感觉自己多活了几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乃至生命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将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努力,力争写出优秀作品。
以上是我的一些初浅见识,如有不妥之处,请领导、师友、同道批评指正!
(本文根据作家辛娟在10月18日文學陕軍读书会上的主讲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