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产业

找准痛点 务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时间:2021-01-26 09:27:23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马中红

  作者:马中红(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江苏省苏州市于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市,2013年以全国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通过验收。此后,在政府大力投入、强效推进和群众力量的积极参与下,至2020年末,已建成覆盖城乡、普惠均等、实用高标、群众满意、引领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向高质量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迈进。

找准痛点 务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吴江图书馆少儿阅读体验之旅。资料图片

找准痛点 务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张家港图书馆驿站。资料图片

  1.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痛点之一: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均等,中心城区往往优于县级市区、县级市区又优于乡镇街道。这种不均等是由历史、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如果不能破除基础设施的不均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值得深入探索。

  一方面,苏州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以各区县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为核心引擎,带动周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苏州重点建设了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非遗馆、园区奥体中心、苏州湾文化中心、狮山文化广场等重大工程,同时在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完成公共文化设施的网格化分布。以城乡“10分钟文化圈”为建设目标,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群为依据,统筹区域、城乡之间的文化设施建设网络,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贯彻到所有县区和乡镇街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城乡均等化”。另一方面,利用城乡发达的信息网络、物流等配套设施,跨区域、跨城乡架设文化桥梁,加大优质文化资源的流通。苏州市图书馆在全国首创“总分馆”制度,探索“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创新服务新路径。

  2.倾听民意,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痛点之二: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众口难调,供需错位。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人口总量突破1600万,如何满足男女老少、海内外移民等群体不同的公共文化需求?

  首先是洞悉需求。苏州提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广开言路,保障民众表达文化需求的渠道畅通,提供“最贴心”“最被需求”的文化服务。苏州市文旅局向全市民众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真实需求;市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网络论坛“寒山闻钟”,开创性地构建了“前台/线上”+“后台/线下”联动机制,保证民意民情得到及时回复和解决。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便捷性,接受群众意见反馈,有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适销不对路”的难题。

  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还需要大量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2015年,苏州设立市级政府奖“繁星奖”,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扶持原创民间文化艺术作品;2019年,推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惠民工程,每年有超过800场文化活动通过“你点我送”方式送往城乡基层。这些配送的“文化菜单”,都出自“苏州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的参赛节目,来自群众和民间社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源库”,在线公布所有文化讲座类、艺术导赏类、展览展示类、阅读活动类、特色活动类的项目清单,各基层社区、村镇街道可根据群众需求点选,被点选的项目完成后可获得政府财政补贴。这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制造”向“群众创造”、从“政府端菜”向“民众点单”转变,实现供需对接、精准惠民。

  3.打造精品,在传承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痛点之三:如何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江南名城,拥有苏绣、苏作、苏工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应该得到传承,但传承不是食古不化,而是推陈出新。

  若干年前,苏州借助白先勇先生的知名度和苏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的才情,在海内外唱响了“青春版《牡丹亭》”。之后,昆曲与苏州园林携手,上演园林实景版《牡丹亭·游园惊梦》,诗情画意两相融,观众也是剧中人。2018年以来,昆曲《浮生六记》全本以浸入式演出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沧浪亭亮相,为观众带来了现代与传统完美融合的享受。与此同时,苏州创新市属文艺院团发展模式,组建苏州市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和苏州芭蕾舞团“新三朵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新三朵花”创作文化艺术精品、走向国内外高端市场,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苏州还致力于打造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江南文化艺术节、金鸡湖双年展、江苏书展、苏州国际设计周、昆山百戏盛典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多年,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优秀文化艺术团队和文艺活动聚集苏州。众多民间青年文化社团也正成长为苏州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建设中最具文化多样性的力量。

  4.以数字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达性

  痛点之四:文化内容、文化产品和文化信息的可达性问题。国家层面上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采用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惠及民众,但在执行过程中,能使数字化工程内容丰富、界面亲民、使用方便并非一件容易之事。苏州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公共数字文化的基础设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大创新实验,探索公共数字文化城乡一体化服务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13年苏州第二图书馆启动建设时,就提出了建设大型智能化立体书库的设想。2019年建成启用时,创建了全球唯一一个系统最全、业务流程最完备的全方位、高度智能化的图书馆系统。先进独特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空间、丰富的使用场景使其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图书馆还依托丰富的优质图书资源,推出少儿数字资源、音乐数字资源、优先馆藏数字资源等。根据苏州重要产业结构征订全球数字资源,以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企业。疫情防控阶段,提供无门槛数字资源服务,读者在家就可以通过电脑或“书香苏州”App阅读在线电子书,包括3万余册畅销图书、4000余种人文期刊和200余种主流报纸。

  各类云平台是苏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突出成果。2015年,公共文化中心联合苏州美术馆、名人馆、版画院等,建成“网上虚拟展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等将美术场馆和作品立体地展示在网络空间,城乡群众通过网络即可在虚拟的馆内游逛、观展、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苏州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服务领先全国,并率先提出“智慧博物馆”概念,被国家文物局评为“最具创新力的博物馆”。“文化苏州云”网罗了苏州200多家文化场馆的信息,提供文化活动预订、资讯查询、公共文化配送、文化消费补贴、文化志愿服务等功能,可谓提供了数字文化资源的“一站式”搜寻和服务,使城乡群众均可享受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苏州图书馆独创的“我是你的眼”音频导览导读服务,苏州文化场馆为农民举办的农科知识纪录片放映,苏州公共文化中心提供的适老数字培训等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由城市导向乡镇,由服务城市人口导向服务城乡流动人口等,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做实、做细、做深,使群众分享数字技术和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红利。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6日 08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