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产业

回眸与前瞻:走出疫情阴霾的2020年中国电影

时间:2021-01-15 15:40:56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旭光

     2020年,对于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是颇不平凡甚至可说坎坷的一年。尽管如此,危机中也蕴含有生机。无论如何,我们创造了诸多令人欣慰的数字——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04.17亿,票房产量恢复至2019年的三成,年度票房首度超越北美,成为2020年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根据猫眼娱乐《2020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2020年度观影人次5.48亿,年度放映场次5657万,年度平均票价37元,年度场均人次9.7人;稀缺性与娱乐性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导;进口片数量减少;国产片扛起了“抗疫”大旗;观众结构更为年轻化;影院数11856家,较去年净增495家;银幕数75581块,较去年净增5794块。

  自影院复工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逐步恢复, 2020年中国电影虽然遭遇了疫情冲击,但是未来总体发展趋势还是向好的。尤其是岁末的元旦档,令人有惊艳之感。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温暖的抱抱》票房口碑双赢,特别是《送你一朵小红花》以4天票房过7亿的佳绩,连带着好评如潮的赞誉,大大提振了电影人的信心。

  一、2020年中国电影:新现象、新挑战与新机遇

  2020年中国电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新问题。

  一是院线电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遭受重创:诸多影院停产倒闭;观影人次直线下降,观影习惯发生变化;电影市场错失了春节档,暑期档也几乎错过;影片数量相对于去年有较大的缩减。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上映的电影,类型虽然还算多元,其中战争、历史类型影片表现突出。但总的说来,票房口碑俱佳,能较长时间聚焦舆情,引领市场,“大鱼带小鱼”式的“头部电影”数量还是不足。

  二是借势于疫情防控“居家”需求,网络观影成为日常生活化的势头,一直比较疲软的网络电影借助独特的媒介优势取得重大突破与发展。其总体收益取得很大进步,质量也有较大突破,出现了几部质量、口碑与收视均为不错的“网络大片”,如《倩女幽魂:人间情》《奇门遁甲》等;网络电影的题材趋向多元——不仅包括玄幻、魔幻等“想象力消费”类的影片,而且也有现实题材如《中国飞侠》《老大不小》等反响也不错;网络电影的发行方式对电影产业格局影响深刻,以爱奇艺、腾讯主打的高端“线上付费观影”的新型网络电影发行上映方式正在逐步建立。

  三是“互联网+电影”成为业界、学界的关注重点:“线上+线下”的新型发行方式促使着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转变,疫情期间《囧妈》率先试探,《春潮》《肥龙过江》《征途》《大赢家》《春江水暖》等随后均进行“院改网”尝试,取得了尚不错的成绩;“直播+短视频”的新型营销方式成为诸多成功影片屡试不爽的营销策略;“电影+互联网”成为新型电影发展理念。

  从某种角度讲,新现象、新挑战也给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一如网络电影的巨大发展空间。

  网络电影在2020年发展态势良好,在今后将大有可为。但是如今的网络电影还多多少少有一些问题,比如情节单薄、“特效五毛” 、主题不深刻等。故此,应该提倡网络电影的类型多元化,尽量出台一些鼓励优秀网络电影创作的政策,并且尽量简化网络电影的制、发和上映流程,适当放宽网络电影的审查,并且提倡具有正向引导功能的网络电影的创作。

  其二如“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拓展呈现出强劲的态势。

  除了玄幻、魔幻类电影,科幻电影作为笔者近年来极力“鼓与呼”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之中的一个类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科幻十条”政策措施。此类政策的出台无疑将给科幻电影创作者以信心与鼓励,促进中国电影迈入“想象力消费”时代。

  其三如“影游融合”类电影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电子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受众游戏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新变,就已经给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新空间——影游融合电影。疫情期间游戏产业势如破竹的高速发展以及诸多口碑游戏的持续发力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影游融合”类电影提供了现实可能与IP支撑。伽马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增长率超过40 %” ,大幅度且持续、稳定的增长说明了游戏受众基数的增加与游戏玩家消费的提高,这也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影游融合”类电影奠定了深厚、广阔的受众基础,昭示了此类作品的发展潜力。

  二、继续引领、不断拓展的“新主流电影”

  新主流电影在近年来持续引航。2019年《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步入到2020年,新主流电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也发挥出了引航的“头部效应”作用——2020年影片票房总榜前5名之中,有4个都大体属新主流电影:《八佰》31.09亿票房、《我和我的家乡》28.29亿票房、《金刚川》11.22亿票房、《夺冠》8.36亿票房。

  2020年新主流电影在取得高票房收益、引领中国电影“走出疫情阴霾”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新主流”的新尝试与新拓展。《八佰》聚焦一群常被忽视的“历史英雄”,以“一河两岸”的不同处境反思战争,反思人性,讴歌了大历史中普通平凡但却是“中国脊梁”的小人物,立体化展现了一批群像式人物的“人性”真实。影片表现性的符号隐喻,封闭空间叙事和群像塑造,表现出一种真实到残酷的美。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金刚川》,切合时政需求,以“短、平、快”的高效生产方式,克服战争场景营造上的困难,尽力营造出给人真实感的场景。除了战争表现,影片关注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表达了细腻的情感。 《夺冠》是体育题材主流电影的新收获,艺术表现上混合虚构与纪实,跨越历史与当下,有着含蓄蕴藉的主题意蕴表达。影片通过对女性主体形象的塑造,对其坚毅性格与顽强体育精神的聚焦,表达竞技运动中人的尊严,唤起几代人的女排记忆,弘扬了与时俱进的先进体育观念。

  虽然,战争、历史题材仍是今年新主流电影的“主流” 。但新主流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我和我的家乡》与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相似,以相近主题的几个短故事构成影片整体。但与《我和我的祖国》不同的是, 《我和我的家乡》不仅主题从祖国具体化到故乡,而且强化了喜剧性,使“新主流”式的宏大叙事转向普通百姓的民生故事。《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一方面,是农村题材电影的升级换代,是扶贫国家主题的艺术表达,而从另一角度看,它堪称是新主流电影大片的民生化、内向化、“小片化” 。影片还融合主流文化、青年文化、乡土文化等多元文化。但最重要的是它的现实题材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或许可以命名为“新主流现实主义” 。这种“新”则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乡村”空间的优美、城乡空间的跨越、差别的消失(如通过网络、交通、信息的连接)等。影片往往以明亮的色调,营造出乡村的和谐、温馨与优美。电影语言上则追求快节奏、多媒介拼贴、大量的非现实镜头表现,美学格调上则具有明显的青年喜剧性,表现出鲜明的时尚性追求——这一新趋势表征了新主流电影新的生命力。

  三、持续发力、潜力巨大的“想象力消费”电影

  笔者近年一直呼吁“想象力消费”电影。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代表了中国“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崛起。疫情发生后,笔者进一步推测“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因为疫情给人们的心理、生活、观念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猝不及防的共同灾难给人类的身心造成了巨创。因此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应该致力于生产能够满足释放、缓解这种心理压抑的影视作品,让受众在“梦幻”中,在超验想象、游戏娱乐化的身心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情绪的宣泄。

  疫情防控期间,网络电影表现甚佳、票房收益与口碑反响均不错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奇门遁甲》5641.07万、《倩女幽魂:人间情》4225.53万、《鬼吹灯之龙岭谜窟》3017.32万、《鬼吹灯之龙岭神宫》2056.91万。其中,利用了经典电影和同名游戏的IP效应的《倩女幽魂:人间情》,制作较为精良,视觉效果已接近院线电影,被称为“提高了网络电影的天花板” 。院改网电影《征途》也以其精美的视觉呈现、游戏化的叙事设置,以及“影游融合”的产业联动宣发方式,引发受众关注,并为影游联动的宣发模式提供了案例。

  与网络电影的蓬勃发展不同,总体来看,2020年“想象力消费”类院线电影发展稍显逊色,尤其与去年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疯狂的外星人》等相比。《姜子牙》遭遇了票房与口碑的滑铁卢,收获了16亿的票房,远远低于《哪吒之魔童降世》。“双男主”设定的《赤狐书生》票房表现也不是很好,仅为1.85亿。从《姜子牙》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魔幻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在满足受众奇观审美诉求时,应尽量通俗易懂。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幻想型的“想象力消费”电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重要代表,其在工业化程度上需要高标准和大投资,这使得短期内不易发展,但相信有国家战略的支持,一定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四、多元发展、类型融合的爱情片、青春片与文艺片

  2020年的电影还呈现出类型化多元发展的态势或格局。

  爱情片似乎成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年轻受众观影社交的刚需,但质量有待提升,如《我在时间尽头等你》(5.05亿)、《如果声音不记得》(3.3亿)、《喜宝》(1.13亿)、《荞麦疯长》(5219万)等较受关注。元旦档的《温暖的抱抱》也是爱情题材,该片关注精神疗救和心理健康,且利用“剧中剧”结构大量呈现歌唱表演的场景,初具“歌唱片”特点,无论在“治愈系”心理题材还是类型上都有开拓意义。总体而言,爱情片在影响力与票房上并不出彩,有的遭遇了口碑滑铁卢,但其类型融合的尝试值得肯定。

  喜剧片仍然是重要的类型。如《囧妈》《肥龙过江》《大赢家》《沐浴之王》等,虽取得一定成绩,部分作品院改网还赢得了观众的赞赏,但内涵质量的提升依旧是喜剧电影发展的瓶颈。

  超越青春片的《送你一朵小红花》青春残酷与青春浪漫相结合,通过直面生命、贫病的“疾病”叙事反思人生,表达“生与死”的哲学问题,传达的却是温馨、温暖与爱意。该片商业中有文艺,既尊重市场,又保留导演个人思考,在“折中”与“平衡”中彰显出新力量导演的功力。

  犯罪片《除暴》(5.37亿)、《风平浪静》(8351万)票房表现均为不俗,类型上也有突破。《紧急救援》、《除暴》“港味”犹存,比较难得。《风平浪静》具有文艺气息与社会深度,但在剧作方面有待完善。

  文艺片依旧走小众化道路,也颇有斩获。《气球》清新单纯但很有嚼头,明显超越了儿童题材,超越了藏族题材,女性视角、宗教文化、含蓄的性主题、意象化的红气球隐喻等,表征了万玛才旦稳健的不断超越自己的创作生命力。同为藏族导演拍摄的《旺扎的雨靴》虽偏于小众,但清新可嘉;文艺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著名学者叶嘉莹为传主,精致优雅,深得中华诗词文化精髓,以电影语言写出了中华文化的美和人性、人格的美。

  结语

  毫无疑问,疫情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但从面对2020年疫情挑战电影产业稳步恢复发展以及类型多元发展的现况来看,笔者相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中国电影的发展潜力仍是无可限量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观众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电影产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不确定性。但现实题材、“想象力消费” 、喜剧美学等人民群众精神消费刚需的激增无疑是显现的。因而,瞄准观众需求,降低制作成本,利用好互联网与国内观众市场红利,大力发展题材、风格、类型均丰富多样的电影生产,不断丰富中国电影的类型样式、美学形态,融合多元文化,扩展中国电影生态版图,我们一定会走出疫情的阴霾。

  走过特殊的2020年,站在新年新起点,我们瞩望电影行业重振旗鼓,再度走向辉煌。

  (作者:陈旭光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张明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