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波澜壮阔的战国史诗
近日,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赋》在央视八套和腾讯视频播出。作为“大秦帝国”系列剧集的收官之作,该剧延续了前三部作品的史诗正剧风格定位,呈现了秦始皇嬴政从出生到建立大一统国家共40余年的历史风云。
优秀的历史正剧,近年来并不多见。《庆余年》等古装剧充满了架空的历史叙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故事虽好,却不如真实的历史厚重有力。那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激荡人心,在基于史实创作的历史正剧中才有全面充分体现。“大秦帝国”系列剧集,是近年来不容错过的佳作。
百年史诗,铸秦时风骨
“大秦帝国”系列剧集,改编自孙皓晖同名小说,制播长达11年,一共推出四部作品:2009年的《裂变》、2013年的《纵横》、2017年的《崛起》和今年的《大秦赋》(原名《东出》)。
不得不说,“大秦帝国”系列剧集,是一部历史鸿篇巨制。从《裂变》到《大秦赋》,整部“大秦帝国”系列剧集的时间跨度长,描绘了秦帝国的兴衰史和战国时期的变迁。《裂变》从秦还是西北边陲蕞尔小国之时说起,历经献公、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一直到《大秦赋》的始皇嬴政。八代君王,时间跨度100多年。商鞅、苏秦、张仪、范雎、李斯、吕不韦,这些活跃在秦帝国崛起的每个转折点上的人物陆续登场。商鞅变法、合纵连横、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这些史书记载的历史大事件被逐一搬到台前,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恢弘和残酷。所谓金戈铁马,便是如此。
《大秦赋》近期上映后,坊间评价褒贬不一。与前面三部相比,《大秦赋》在情节铺排和人物语言上出现了“转向年轻观众”的改变:更多后宫戏的加入、台词由文白结合变得更通俗易懂、在历史事件的处理上增加了人物内心世界的雕琢。不过,对具有史诗气质细节的淡化,成为《大秦赋》一大槽点。
但是,所谓历史剧,正是在重现史实面貌的前提下,用今人的想象力去填补一些“空白”。这种填补其实也是一种重述,融入了今人的解读。从《裂变》到《大秦赋》,系列剧作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烙印。有人喜欢看铁马冰河世界中的纷争,有人喜欢从镜头里窥探庙堂和深宫中的一句话、一场联姻、一次约定,甚至是一个眼神中的暗通款曲。
嬴政的人设
《大秦赋》引发热议的还有演员张鲁一。人们对嬴政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充满了想象和期待,张鲁一能否演出嬴政的少年感?这是坊间质疑较多的。其实,这种质疑还反映出另一个问题:嬴政,是否只能有霸主的“人设”形象?
许多人想象中和许多影视剧中的嬴政形象,更多是高大、凶悍、充满戾气的。在《大秦赋》中,张鲁一饰演的嬴政显得有些软弱、阴鸷。他不像一个有野心和铁血手腕、想一统天下坐拥江山的王者。但是,秦始皇的外在形象只能充满霸气、满脸凶戾吗?
如果你读过《三国志》,你会知道,曹操并非总是一脸奸诈。他也有放浪形骸的一面。《大秦赋》中描绘的嬴政,亦可视为天下霸主的另一种形象。
和“大秦帝国”前三部嬴政的霸主人设不同,《大秦赋》中对嬴政的塑造,可以从成长的视角来观察。当吕不韦背着嬴政破坏了秦燕结盟、燕国太子与嬴政反目成仇时,嬴政脸上出现了震惊之后又瞬间平静的表情变化。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从燕太子的朋友变成了秦国的王。那种突然袭来的孤独感和长镜头下的张力,是张鲁一最擅长的。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嬴政的另一种外在形象。一个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万人之巅,成为大一统天下的王者?张鲁一饰演的嬴政呈现了秦始皇的成长过程以及其中的复杂况味。
展现战国历史文化
近年来,古装历史剧在制作上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是“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服化道”是否精致,能否深度还原历史细节,成为一部历史剧是否用心制作的重要标准。《大秦赋》的“服化道”非常优秀,仅从开篇第一集邯郸之战的宏大场面便可见一斑。不同品阶官员的冠服、各国兵士的服装颜色、兵器的质感甚至长度、命妇的妆容……在众多细节中,《大秦赋》都深度还原了历史。有观众说,看到李斯站在秦王面前时,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着的兵马俑。
《大秦赋》的细腻,还不仅如此。剧中有个细节非常有趣。赵太后听闻嬴政娶妻返回咸阳。宫门前,迎驾的车上下来的却先是相父吕不韦。吕相以一副狂喜的表情对她说:“我著成了!”他所说的,便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是战国时期一部重要著作。该剧用这个微妙的细节将之引出,是一种力图全面展现战国历史文化的尝试。
事实上,“大秦帝国”系列剧集,是一部需要有一定历史知识才能够完全看懂的作品。战国时期,诸国纷争不断、群雄逐鹿犹如天上繁星,又如走马灯般次第出场。每个人物出场时,画面中都会打出这个人物的姓名、官职和国别,能够让观众在观看时迅速了解剧情。像这样细腻的细节,《大秦赋》中还有很多。如果说“服化道”是一部古装历史剧成功的基础,那么这些跳出“服化道”之外的细节,则是《大秦赋》在剧集制作时进行的有益探索。(丁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