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不能急功近利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贺培育 王安中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不少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因此要切实破除急功近利思维,实施扎实、精准的产业发展规划,切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实现长期、稳定、有效脱贫。
一是要注重产业发展规划的“一户一策”。相对于产业示范园、特色大棚、扶贫车间、种植大户等集中发展的产业而言,广大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的山地、丘陵等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所限,土地等生产资料高度分散,绝大多数贫困户依然采取小农分散经营的方式生产,要实现产业规模发展并不现实。与此同时,由于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个体资源禀赋和脱贫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搞大水漫灌、千篇一律的脱贫之策显然脱离实际。因此必须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具体致贫原因和资源禀赋特点,制定符合其个体差异的个性化、精细化脱贫之策。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推动实施“一户一策”,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精准滴灌,帮助贫困群众找对适合自己的有效脱贫路子。
二是要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有些贫困地区在发展产业时,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引进了一些“高精尖”产业,因为与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结合不够密切,脱离了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相应的市场环境而水土不服,产业带动成效不明显。对此,我们应在规划产业发展时,根据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现有的种植养殖习惯和生产经验,考虑贫困群众的文化层次和技术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对传统产业开展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以小步前进的方式实现产业的稳健发展。
三是要注重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有效培养。在此前的产业扶贫中,广大工作队凭借资金、人才、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在贫困地区打造了众多的扶贫产业。也正因如此,其中部分产业高度依赖帮扶单位支持,有的甚至形成了路径依赖,变成了“工作队产业”。帮扶工作队一旦撤离,就有人走茶凉的危险。要克服这种状况,必须在切实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要致力于培养本乡本土的产业带头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人带动,切实做到“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必须跟着市场走”。要开阔致富能手的眼界,帮助他们切实掌握相关技术,打通市场销售渠道,形成现代经营理念,建立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不走的工作队”,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贫困户产业”。
四是要注重贫困群众市场风险意识的培育。在脱贫攻坚数年之后,于产业发展规律而言,我们总结摸索了一定的经验;在产品销售方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的构建,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但是对于如何让贫困群众掌握市场规律,抵御市场风险,相关认识却并不深刻。实际上,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产业发展尤其是大宗农副产品的影响很大,比如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就比较明显。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缺乏了解,一旦看到某个产业有利可图,大家难免会一拥而上,导致该产业的产能迅速增加,市场上很快就供过于求,这将严重影响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群众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起伏周期,理性确定产业发展计划,这样才能避免无谓损失,获得投资的最佳效益。
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能否真脱贫、脱真贫,长期有效脱贫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认真扎实抓好产业谋划发展的各个环节,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只有如此,产业发展才能少走弯路、稳健前行,达成长期、稳定、有效脱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