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良知与诚信守望
坚守良知与诚信守望
——兼论我国学术期刊如何防范学术失信
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晋阳学刊》编辑部 董小英
近年来,学术腐败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学术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不良的学风损害了学者和学术风气,伤害了社会公众对学术界的信心和责任,严重污染了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许多平庸之作,不但玷污了学术尊严,而且造成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导致学术道德伦丧,使传统的道德和信仰对学术腐败的约束显得无能为力。
一、学术期刊学术失信的原因及主要根源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记载、传承、发布的“物质”载体,是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当下,日益成为学术评价的重要尺度。当大家都认为以出身论英雄有违公平原则,而我们的学界仍然过度依赖学术期刊作为评价标准,要求发表论文的载体,对职称评定、课题结项等须发表论文数目作了明文规定,这种不良导向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学术从起点就多以功利为目的,为摄取一己私利,不仅制造了毫无创新的学术垃圾,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导致如今刊物越来越厚,文章越发越多,学术精品越来越少,而低廉的造假成本使造假人挺而走险。不可否认,当前学术失信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而且发现后被惩罚的代价不高,但产出却很高,还可以间接带来非常可观的名和利,这样就会使一些人利欲熏心,经不住可能带来的名利诱惑,只要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带来荣誉,斗胆冒险去违反学术规范,使之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道德。
造成学术失信的主要根源在哪里?从客观方面讲,中国当前一些混乱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市场化的论文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捆绑了学术生产者的灵魂,人们往往只关注结果,放任过程中的不正当性,过多倚重文章发表的数量,而不重视论文的真正价值,过分追求指标量化,使其最终沦为“论文计件工”,这些都给学界人士造成一种客观上存在的压力乃至误导,成为了学术失信的客观原因。
社会急功近利思想已深深渗入到学术领域,使得学术研究也功利化,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合理,造成了量化评价的过分使用。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术成为赤裸裸的谋取利益的工具,导致利益和资源的不平等的分配,损害了公众利益。无论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还是评定各类专业技术资格,一直因其不科学、简单化而受到世人的诟病。大多以发表论文数量以及期刊等级这一硬性条件认定,重论文数量而轻质量,重“厚度”而轻“深度”,而且又与社会地位、职称、住房补贴、学术声望、经济收入等现实利益捆绑在一起,高度挂钩,完不成任务,不仅各种待遇没了,而且还有可能“下课”,这种发表论文的压力正与日俱增。如此严重的名利导向,使得学者为了赢得社会和学界的认可,既追求权力与利益,又想获得社会的承认,在重重压力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寻找捷径来获得利益和荣誉。作者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和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少数学者一旦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指标便想着造假,有的甚至铤而走险,于是产生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论文沦为了商品,对学术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术殿堂中滋生出了许多为个人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这就为学术失信的发生提供了现实土壤,使得高尚的学术研究失去应有的尊严。
二、学术失信对学术期刊的不良影响
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传播的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媒体,具有重要的学术功能,学术期刊因为神圣的“学术”二字,更具权威性,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学界整体和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更具有公信力,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如果学术失信,对学术期刊的杀伤力特别大,这会成为学术研究的致命内伤,学术期刊被伪劣产品占据,将严重污染我们的学术环境。
有人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急功近利是最典型的特征。以期刊载体来评价作者水平,在国内学术界竟然长期盛行,学术规范失常,学术道德滑坡,学术腐败滋生,愚弄和误导读者,破坏期刊声誉,就好像污水玷污了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不仅制造了大量的学术赝品,而且破坏了社会公平,论文的发表从交流用途变成了评价标准,偏离了其本来的意图,最后造成了科研经费与资源的大量浪费。由于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强调期刊的级别,有关部门过度夸大期刊类别的重要性,大家只看成果刊登在哪类期刊,很少重视发表的内容,而忽视了学术质量,抄袭剽窃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学术领域的一大公害。在如此混乱的失信的学术生产与期刊分级之下,学术期刊不得不被迫成为学术潜规则的承受者以及学术垃圾的接纳场,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如此一来,学术伦理的放逐与失落,正是这场供不应求的论文市场所提供的高额物质“回报”的游戏中双方互败的根本缘由。因此,要打破论文发表唯SCI、EI、核心期刊等的传统模式,避免学术评价沦为行政管理的工具。
学术期刊由于内容专业,发行量较小,其办刊经费多数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期刊为了生存和发展,丧失了社会责任感。为了经济利益,弥补经费缺口,不得不收取版面费,走上了“以刊养刊”为目的的求生之路。通过这种方式刊登文章,很容易使一些质量低、观点错误的文章登上期刊,放弃了职业操守,“收钱放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剽窃抄袭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必然会以牺牲学术质量为代价,丧失了学术道德底线。个别学术期刊在利益的驱使下,成了“给钱就刊”的“论文期刊” ,这样学术期刊商品化的结果换来的就是刊物成为众多的学术垃圾的堆积,逐渐失去了纯洁的学术味道,这是学术失信最典型、最普遍的现象。
三、学术期刊应洁身自好,严于律己
在当前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等无形中代替了学术共同体而承担了学术评价的职能,这是近年来期刊界的怪现象。目前期刊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客观、不合理,学术评价与经济利益紧密联姻,为了入选各种版本的“核心期刊”,为了提高转载率、影响因子、引用率,少数期刊弄虚作假,要求作者不恰当地引用本期刊的文献,编造虚假的转载率和引用率,或暗地里与其他期刊结成联盟,互相引用,这些在学术期刊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说明我们的管理制度有根本缺陷,这些僵化的标准是无法完全衡量学术期刊的真实质量,要想改变现状,应适当淡化对成果完成人的物质奖励,减少功利导向,加强学术规范,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惩罚力度,弘扬学术正气和严谨学风,建立公正诚信的期刊出版环境,为净化学术生态尽绵薄之力,这是刊物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术论文的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期刊质量则折射出期刊的学术信用水平。在学术腐败面前,编辑在很大程度上担当着学术裁判的重要角色,也是考核学术成果品质的最后“把关人”,期刊编辑应当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审稿视为学术界对自己学术操守的一种信任和检验,遵守学术道德,弘扬学术正气,以自己的信誉来保证审稿的公正信,提高职业灵敏度,用积累的工作经验对稿件进行有效识别,把握好每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质量,健全和完善公平的审稿制度,将学术失信行为扼杀在刊发前。学术期刊中所发表的论文的质量优劣与学术期刊的把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些学术期刊面临复杂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难以保证刊物用稿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些编辑碍于人情面子,网开一面,为一些平庸学术论文的出现开了方便之门,这必将影响学术出版的公正性,助长不良学术风气,这些学术垃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对此,期刊编辑要有清醒的认识,拒绝平庸之作和学术赝品,编辑出精品力作,弘扬学术正气和严谨学风,从源头上把好学术质量关,以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人格力量、渊博的学识水平,净化学术空气、防止学术腐败,促进社会诚信,树立期刊的学术信誉,营造诚信的期刊出版环境。
四、推进学术诚信,加强学术道德修养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个社会中,学术界是最不应缺失诚信的领域,学术诚信是学术期刊的根基和灵魂,也是编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恪守学术道德,理应自觉维护学科殿堂的圣洁。应通过建立科学的严格的操作制度,一切以学术论文的质量为标准,加强作者的道德自律,对学术失信行为“零容忍”,让失信者要对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付出代价。制定和推行“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罚制度至关重要。只有守住诚信这条底线,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和求实、求真的学术氛围,既有利于提升期刊的自身地位,又维护了学术公平。
就学术期刊而言,作为刊发学术论文的重要载体,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应当有更加鲜明的学术诚信责任,树立期刊的学术信誉,这也是学术期刊推进学术诚信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术期刊应还学术以圣洁,营造诚信的出版环境,让高雅的学术回归应有的内在价值。学术期刊应该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
目前我国为了防止学术不端有了检测系统,是辅助编辑进行学术审稿的“第三只眼”,但它在技术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仅仅是一种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辅助工具,而不能作为唯一和最终手段。“诚信科研,诚实做人”,任重而道远。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应坚守学术道德准则和诚信意识,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真正履行好学术质量守门人的职责,不受利诱,不受权惑,以自己的良知守护学术道义,使学术研究从重现实利益转变到重诚信和重学术自律,使学术腐败能够得到有效震慑和遏制,方能换回社会公信力。[责任编辑: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