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诚信文化 > 学术研究

孔孟的诚信观及现代价值

时间:2019-11-07 10:06:05 来源: 《中国诚信文化》 作者:刘君莉

  “信”是儒家五常的主要德目,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是传统社会中仁人君子及士人的价值取向,《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中都涵摄了重要的诚信思想,孔孟的诚信观承上启下,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孔子的诚信思想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通查《论语》一书,但就“信”字而言,出现了30多次,由此可知孔子对诚信的重视,《论语》一书中孔子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诚信的含义,重要性和价值。

  第一,诚信是立身之本。古人常讲“信乃立身之本”,“人无信,枉为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人若不讲诚信,就如同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根本无法前进。由此可见,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也毫无人格和尊严可言。所以,诚信是立身之本,为人之基。

  第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重贤德而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忠于职守;与朋友交往,讲求信誉。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有学问了。这里的信誉即诚信,在交往过程中,要言而有信,对对方忠诚,遵守承诺,言必行,行必果,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信以致远,诚赢天下,只有在交往中坚守了诚信之道,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人道商道,诚行天下,做人如此,经商亦如此,同仁堂百年老字号,几百年经久不衰,主要是坚持了诚信原则。徽商行天下,靠的是什么,童叟无欺,信守承诺。

  第三,诚信是治国之要。“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的意思是治理有兵车千辆的大国家,应该谨慎的处理国家的事务以取信于民,该节省财用,以爱民为念。使用民力,要顾及他们的生产时间,以免耽误农时。”可见,治理国家的主旨是信和爱,如何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除了爱子民之外,还要取信于民。《论语·子张》中也从君主和臣民双向角度谈到了诚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意思是君主必须在取得臣民的信任之后才去役使他们,要不然老百姓会认为君主是在虐待他们;臣民也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再去谏言,要不然君主就怀疑你是诽谤他。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取得民心,必须要取信于民,治国过程中,首要的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如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想让老百姓归顺他就很困难。

  孔子的诚信思想涵盖了修己做人,为人处世,理政治国,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诚信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孟子的诚信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在《孟子》一书中,“信”字达30次之多,通过对各个句段中的“信”字进行翻译和比较,孟子关于“信”的解释大体上是相信、信任的意思,孟子关于诚信的重要性,继承了孔子,孟子也是围绕个人生存、个人交往、国家治理等方面阐述了诚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第一,诚信是立身修身的基础。孟子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不知疲倦地乐行善事,这些美好的品德是天赐的爵位。在孟子看来,诚信是一种善性和德性。可配天爵。可见,诚信在孟子心中的重要性,诚信不仅是为人之德,而且可配天爵,何为天爵人爵?这两个概念最初是由孟子提出,荀子也曾围绕此进行论述。所谓天爵,就是高尚的品德、品质;所谓人爵,就是外来的荣誉和地位,比如高级的官职、人间的富贵。有德者在社会上享有的崇高声望,则不是靠上级下文任命,而是在百姓中自然形成的,所以叫天爵。

  第二,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明确将“信”作为朋友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并成为后人俗称的“五伦”之一,足见“信”在交往中的重要性。而且从对孔孟的诚信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虽然二者都认识到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但孟子将诚信上升到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准侧,这种人伦观从先秦到两汉再到宋明,先后经由了法制化、社会化,成为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德和交往的基本准则。

  第三,诚信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耧,状者以睱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尽心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子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信”者无敌,仁者无敌,讲诚信守承诺,实行仁政也好,对外交往也好,诚信第一,国家的稳定发展及其对外影响,与诚信息息相关,诚信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屹立于民族之林,就在于在国际交往中深刻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

       三、孔孟诚信观之异同

  通过上述分析,孔子和孟子诚信观都从个人发展、人际交往、国家治理方面论述诚信,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他们在诚信的含义、价值与作用的论述上具有一致性和相似之处。概括起来看,这种相似之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者都重视诚信对于立身、人际交往和政治社会发展的价值。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诚信的价值,孔子认为诚信是个人生存发展、人际交往、国家治理、对外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孟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孟子认为诚信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诚信是一种道德,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是人与人交往尤其是朋友相交的基本伦理准则,将“信”作为为五伦之一,后又成为五常之一,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诚信在国家治理,对外交往方面还有重要的作用。“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荣富贵;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二人对诚信的内涵的界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且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并把诚信看作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价值和个人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而且贯穿人的始终,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孔子和孟子都将忠信连用。孔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耧,状者以睱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荣富贵;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忠是信的基础,诚信必须以“忠”为前提,诚信由“忠”生。再者,二者认为诚信都以仁为本,以义为上。仁者,爱人,只有做到仁,才能是诚信不流于形式,仁是基础性道德。义者,宜也。宜指合宜,恰如其分。诚信与仁爱、道义发生矛盾时,孔子、孟子都是强调义以为上。这里讲的是经权之变,虽是要讲诚信,但要知道变通,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古代传说有一个名叫尾生的人,一生特别诚实守信,只要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一天他与一个心爱的女子相约在梁下相见,该女子没有按期来。突然天降暴雨,水漫到他的腰间,他还是痴心等待,信守他的诺言,结果水把他淹死了。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此人此事。“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尾生之信由此也成了一个成语,比喻只知道诚信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这种诚信是愚昧的诚信。孟子亦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在他们看来,不知变通,不分情况的诚信,与小人行径无异。

  孔孟的诚信观因是师承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认真比较,我们也发现孔子和孟子的诚信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二者在诚信的来源、如何培养人的诚信品质有很大的不同。“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论语·述而》),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孔子认为,诚信品质并非人天生具有,而是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教化,他更强调诚信的品质要不断的培养和塑成,诚信本天成,只是少数,比如圣人,但大多数人都是教育的结果。所以孔子把诚信作为自己教育的主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孟子与此截然不同,孟子认为诚信是人先天就有的,生而俱之,人要想获得诚信只要“反求诸己”“求放心”“尽心知性知天”,不假外求,他甚至认为诚信由上天所赋予,是天爵,所以,孔子的诚信观是形而下的,孟子的诚信观是形而上的。由此形成的个人修养的路线也是不同的。另外就是孔子注重仁与诚信的关系,而孟子注重诚信与义的关系。“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耧,状者以睱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尽心上》)。孔子认为“仁”是诚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孟子在运用诚信时更注重义。

       四、孔孟诚信观的当代价值

  诚信是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上文可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其继承人孟子的思想中都有着丰富的诚信思想,他们对诚信的含义界定,诚信的价值,诚信的践行和习惯养成有详细的论述,为我们系统全面地了解诚信奠定了基石。从理论上研究探讨孔子、孟子思想的实质、内涵、同异,不仅是当代儒学研究的需要,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诚信是做人之基。

  诚信是区分野蛮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从上文可知,诚信是一个人的最基本道德品质,是人之为人的条件之一,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性。诚信是道德的基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培养和塑造“四有”新人的过程中,培养诚信是重中之重,诚信也应成为人们的基本道德追求和人格追求。

  2、诚信是交往之则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孤立的,总是生活在各种关系网之中,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在各种关系中自由生存?如何获得交往一方的认同?有很多准则和要求,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守信用,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人与人的交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往模式,但作为交往基本准则的诚信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得到加强,诚信也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准则。

  3、诚信是立国之本

  讲信用是执政者实现稳定统治的基本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标准。“以民为本、取信于民”是一个国家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首要的是要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在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诚信建设是重要的方面,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是立身之基,交往之则,立国之本。诚信对于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能带来很大的社会价值。在个人交友、统治者治理国家、对外交往中都要讲求诚信,除了进行诚信教育之外,我们也要加强诚信的环境建设,法律维护,建立诚信机制,增进和谐社会建设。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