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昱莹和她的“概率论”社交
秦昱莹,上海海洋大学大四学生,水瓶座。
2015年11月,还在读大一的她尝试着创立了公众号“概率论”,两年发了84篇文章,粉丝量接近百万,获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2016年9月,秦昱莹和同伴们创建上海见寻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专注于社交网站的开发与创新,以“概率论”为社交实验站,开创了各类创意社交模式,首创“一周CP”社交模型。
“当今时代,人和人愉快而深入地交流实在是太难了。微信的目标是链接一切,而我们公司则负责创造开始和故事,和你一起搭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你可以和陌生人分享故事,可以许个愿等救世主来帮你,可以和一个年轻人大胆地谈一次一周就分手的恋爱,可以找到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另一个自己,可以让邮差帮你传递心意,可以和摆渡人一起喝一杯酒...... 你可以获得勇气和坦诚,找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然后,和无数原先没有交集的人发生故事。”秦昱莹告诉笔者。而这,也正是她创办“概率论”公号和见寻文化创意公司的初衷。
不可预知结果却正中靶心
微信横扫智能手机的时代,年轻人回到QQ上去种自留地了。在各种陌生人交友App都此起彼伏地流行过后,到底什么才是适合年轻人的社交方式?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也习惯于用各种词汇去描述他们,或独立,或外向,或死宅,或孤独……你会发现,似乎没有哪个词是他们发自内心地完全认同的。
秦昱莹参加过很多“社交”活动。在一家校园社区网站上,她的帖子里曾这样介绍自己:脑洞堪比银河系的水瓶座,周海媚的外表,邓超的心……每天在吃药,从未被治疗。人生目标是成为一个有趣的“深井冰”——目前已完成了后面一半。习惯用嬉笑表现深情,用散漫对抗正经。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们说得对。
她还参加过相亲派对,对,一个还在上大学的女生去参加了“八分钟约会”,“我想要去看一下,比较好奇。”但是她马上就评价那个活动太“辣鸡”了,“就是这样一桌,”她比划着,“我那时是最小的一个,参加者号称是大学生,但大部分是研究生和工作了很多年的,过八分钟换一个人、过八分钟再换一个人,就觉得好‘尬’……”
参加完这样的活动,秦昱莹诧异,这种活动居然也会有人去?这完全是一场灾难啊。“我当时就有一个念头,就是觉得现在社交的东西太无聊了……我玩了所有的社交网站和软件,发现他们大都没有满足我更核心、更本质的社交需求。应该要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了,虽然我不知道会是什么,但是内心强烈地感到,应该有新东西,而这个‘东西’应该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创造。”
没错,泛泛的点头之交,早就不是90后想要的东西了。秦昱莹纠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开脑洞——这种头脑风暴活动一度让他们乐此不疲,经常在一个店里坐到打烊,然后再换一家仍然营业的店继续“开”下去。
她们开脑洞的成果就是一个叫做“概率论”的社交产品,主打也很简单,“和陌生人进行一场深入而不尴尬的交流”。面对陌生人,不谈高矮胖瘦、不论贫富美丑,跳过令人尴尬的步骤,你们之间发生故事的概率,无论大小都会充满意外——小概率、低成本的社交方式似乎击中了不少年轻而寂寞的心。
2015年11月,“概率论”在微信公号中上线了他们的第一篇文章,并很快积累了大量粉丝。尽管秦昱莹和小伙伴自称她们所做的不过是“一群深井冰的社交试验”,但是结果却令人吃惊,粉丝瞬间井喷,迸发的热情和回馈让她们始料未及。而这种结果也让很多人意识到,新的社交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暖,走心,有趣
据艾媒网统计,截至2016年末,中国的陌生人社交应用用户规模已达到4.88亿人,占到当年网民数量的近67%。分析如何做好陌生人社交的文章和理论亦多如牛毛,运营者想尽各种手段迎合用户的需求。但是对年轻人来说,陌生人社交似乎仍然停留在“隔靴搔痒”的阶段,始终“嗨不起来”,不是年轻人喜新厌旧,而是能够“拨动年轻人心中那根弦的东西”还没有生根发芽。
“概率论”真正大热,则缘起于她们发起的一周CP活动。
“现有的社交有一个划分方式是以荷尔蒙为驱动的,讲直白一点就是以性为驱动;再一个就是以兴趣为驱动,做社区,类似豆瓣这样的。但其实这些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秦昱莹断定,社交不应该只有这两种分类,“那就把人的社交需求想得太浅了,这太狭隘。”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为什么需要社交?本质上是因为“每个个体都是孤独的,我们希望跟其他的个体产生一些深入的共鸣和联系。”如何化解孤独感则首先需要放下防卫,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看起来有些玄奥,但做起来并不复杂。2016年开始,秦昱莹和小伙伴通过她们的公号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线上社交实验。有一天,突然有一个小伙伴说,在群里谈一次恋爱也好啊,“那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关于恋爱的活动。于是就计划做一周CP的活动,开了两个多月的脑洞,完善修改,在‘520’时推出了第一版。”
一周CP,指的是两个陌生人像情侣一样相处7天。玩法从用户报名开始,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回答主办方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对一些事件的观点、对于未来的期待、成长的过程等等。“概率论”则在后台根据你的资料以及年龄、地域等特征来为用户“配对”。匹配成功后,用户会被拉到一个微信群里,组成50对CP,“由房主(即群主)给每一对CP布置任务,让他们在群里打卡,用7天的时间做一系列活动。”两个陌生人在没有透露出任何世俗条件的前提下单纯地交往,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一起拼一张同主题的照片,相互道晚安……这些活动看起来既浪漫又前卫,又让人充满期待。
谈一场一周就分手的恋爱,没有沉重的约束和承诺,到处是无法预知的意外,一周后活动结束,房间解散,用户自行决定和相遇的那个人接下来的关系,这种相处方式对于年轻女生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一个粉丝留言说:“迄今为止,最奇妙的相遇就是参加一周CP……我想这是我第一次交到了一个不聊过去,不谈身份,不在意物质的朋友,我们只聊兴趣,只凭喜好……这样纯粹而陌生的关系,无形中给了我一种奇妙的安全感,若即若离,才是神奇之处。”
很快,这个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的活动就刷爆了朋友圈。“我们第一次举办的时候有一千人报名,筛选了500人出来参加。”到现在,报名人数达到数十万,一次活动的参加人数甚至达到了4万人,连报名要求当“房主”的人都排起了长队。
七天的时间足够让一个灵魂喜欢上另外一个吗?秦昱莹她们在之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反馈中,有大约30%的用户坦承遇到了喜欢的人。当然,喜欢的人不一定是CP,也有可能是房间里结识的其他人。“在这七天里陪伴你走完这段路,没有让你一定会成为情侣或恋人,只是给你一个尝试去认识新的人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于习惯于在手机上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不敢首先开放自己的内心,由第三方来推动双方向前走,恰好契合不少年轻人在散漫的表象之下对于生活的正经表达。
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概率论”开始不断推出各种“走心”的活动。
“忘忧酒屋”里有摆渡人为酒客解忧,倾听对方的忧愁,帮他出主意排解内心的郁结;“三天寻找另外一个自己”,在全世界寻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小概率之后是大意外,找到的人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更奇妙的是,他们的父母也会发现有很多惊人的巧合!还有“零点巴士”“晚安牛奶屋”“24小时邮局”等等活动,带点暖意,带点走心,有趣而充满意外,拥趸如潮水一样涌来,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社交的乐趣:“这个地球上有几十亿人口,两个人相遇的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一……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秦昱莹希望会有一种这样的意外性,让陌生人在一个很奇妙的地方产生很奇妙的连结,收割孤独,释放温暖。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这在秦昱莹的“概率论”里似乎更突出一些。很多参加完活动的网友,感动于陌生人之间不设防的真心,不满足于被人推动,开始要求当“房主”或“摆渡人”去推动别人。当房主没有报酬也没有好处,秦昱莹将这种主动的付出解释为,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被需要。
秦昱莹说自己很开心能够做这样的一个平台:充满概率笼罩之下的不确定,充满让人意外的惊喜,没有办法去完全定义它,“它慢慢地自己延伸到了一个很大的局面,自己完善,我们都没有预想到会这样。由我们开始,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这么好,我才不会放弃
大多数时候,秦昱莹跟她的团队宅在租来的Loft里开脑洞,做饭洗澡睡觉都在里面,基本上是半夜12点以后睡,第二天有事就早起,起来就工作,工作完后就生活,“比较方便嘛,”她大笑,“真正好的工作,就是你不觉得在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相当于,我不是自己在强迫自己做事,是不由自主地就到了这个境地。”
已经获得天使投资的“概率论”,很多创意被其他公司“山寨”,有的甚至公开说是自己的原创,这让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秦昱莹不得不被迫出来“抛头露面”向媒体解释。但这种曝光方式并不是她喜欢的,她很清楚自己身上有一些“爆点”,比如学生、95后、女生、创业、做社交,其实都可以用来做推广,但是又担心这样会很容易被人误解而变得不那么“纯粹”,这不是她的初衷。
事实上,主动站出来做社交产品的人,性格却有可能是个内心波涛汹涌而外表平静如水的非外向型死宅,“我其实某种意义上是有点社恐(社交恐惧)的,当然不是那种真正精神意义上的社恐,我不是很希望去跟别人打交道,也不擅长跟别人交流。”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她虽然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对大部分的社交关系有好奇心,但是又觉得维护起来很累。心理学上将其视作内在的“消耗成本”,是很多人不能承受的重。
可是,这件事这么好,怎么让人舍得放弃?当一个人把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捆绑到这上面,发现确实被很多人需要,确实让很多很多没有想过的美好事情发生,这种激励恐怕比物质刺激更让人热爱,“有的人甚至说我们这里像传销组织,而我们之前做这件事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工资,整件事情就像是乌托邦一样。”
这样的社交方式和创业方式,都是之前没有人尝试过的。一群非常年轻的心带着很认真的态度创造着没有人创造过的东西,在年轻的族群里掀起新社交的热浪。秦昱莹想得更为长远,她觉得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年轻人在生活上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内心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而自己的平台“能够改变大家在社交上的窘境”,她希望,“不仅仅是在中国,(我们的产品)是适用于全球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
当然,坦率地说起来,大四女生秦昱莹原来并没有打算这么早来创业,她的原计划是至少工作半年到一年后再考虑是不是要出来。“当时也冲突过,因为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一旦走上这条路,你是没办法回头的。”对秦昱莹来说,这是一个有些艰难的人生决定,而事情的进展已经“由不得”她了:“其实现在我也是被推着前进,因为不能看着被抄袭者给毁掉,如果被他们扭曲和破坏掉,那就太可惜了,因为它太好了!”所以,即使纠结,即使要常常熬夜,即使拖延症再严重,她也不会放弃她的“概率论”平台和见寻文化创意公司。
秦昱莹看了看窗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希望自己过了20年、30年、40年都在做一个正确的、有底限的事情,而不是在做一个赚钱的但是没有底限的事情。人其实也就活这一辈子嘛,你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从广义上讲,它并不能让你过得更开心……你只有感受到是被人需要的,你在做的事情是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的,这样才会让人觉得很踏实、很快乐。”
对话:最暖心的就是我们相互之间的信任
《中国诚信文化》:从你个人的角度,你怎么理解“诚信”?
秦昱莹:我觉得正是因为诚信的存在,才促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因为,对于动物来说是没有诚信这种概念的,是人创造了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理念。我们的祖先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理念化的东西,才可以去共同做一些事情,才能够彼此信任、彼此同心地打败强大的敌人和猛兽。然后人才能成为人,才能构建起一个整体的社会。所以谈到诚信的话,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在整个团队组建过程当中比较在意的一件事情,如果一旦发现某个人会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说谎或者做一些损害其他人的不诚信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容忍的。
《中国诚信文化》:诚信,对陌生人社交重要吗?到底有多重要?
秦昱莹: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正常、健康的社交。我们其实一直希望能够提供一个让人有信任感,并且所有人在这里都会觉得很安全、很舒服、很自在的一个环境。这也是我们希望之后一直保持的一件事情。所以如果说没有让我们的用户或者粉丝能够有这样的信任感,那其实很难能够让他们在平台上面诞生连接。举个例子,就像是某个社交软件MM,男生在上面很难约到想约的女生,就是因为那些妹子其实都不相信这个平台。如果说,女性用户或者说是优质的男性用户不信任这个社交平台,整个社交活动其实是没有办法运转下去的。
《中国诚信文化》:讲求诚信对你的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秦昱莹:我们在招人的时候会很看中员工的诚信、诚实、信用的问题,然后我们的HR也会去考证很多,比如他之前的履历什么的。对于我们的日常管理来说,如果一旦发现员工有诚信方面的问题,我们就会如临大敌地予以重视,并且立刻启动处理程序。因为人品有问题,特别是诚信方面有硬伤,那很有可能给公司带来很沉重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绝不会用这样的人。对投资人这一块也是,我们其实之前也接触过很多机构,有些机构其实也会夸大自己,这在之后会给我们的团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比方说他们可以跟你说自己有很完善的投后管理,也有很强的背书能力等等,但我们后来发现他并没有说得那么好,我们其实就会比较介意他是不是比较坦诚地告诉我们他能够给我们的东西,这件事情我们觉得会比较重要。我们选择投资机构也都是这样判断的。
《中国诚信文化》:在你的人生历程里,选择诚信,有没有让你吃过亏?
秦昱莹:目前来说,还没有让我吃太大的亏吧。可能也跟接触的人还没有这么多,遇到事情也没这么多有关。我到现在遇到的人大部分还是一些比较好、比较OK的人,但是之前也遇到过一些不是特别好、不是特别诚信的人,我当时的处理方式就是当机立断,尽快地断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绝不和不诚信的人合作!
《中国诚信文化》:在你们的“概率论”社交平台上遇到过不讲诚信的人(用户)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秦昱莹:在我们平台上,这种人会比较少,就比如说有些人已经有了恋爱关系,但他还会来参加一些单身的活动之类的,但这种人很少,目前为止碰到的只有两三个吧。碰到这样的情况的话,我们会在全平台拉黑他,他就不能再参加我们之后的任何活动,然后也不能看到我们的推送和信息等等。
《中国诚信文化》:在做概率论的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与“诚信”有关的暖心事?
秦昱莹:最暖心的就是我们相互之间的彼此信任。我觉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很有诚信的,我们在线上的整个房主群体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千多个人,他们没有跟我们签任何的协议,我们也没有给他们支付多么昂贵的报酬,但是他们就是愿意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去负责整个活动的运营,他们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和压力,实际上这就是基于一个人和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才可以持续运转下去的东西,可以说整个概率论从开始到现在都是基于这种信任才诞生和延续的。
这个信任其实也是多重关系的信任,房客相信房主,房主相信房客,房客相信房客,也相信我们。整个这个体系就是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运营。所以,我们会觉得现在这个局面本质上是基于他们对我们的信任,以及我们对人性的信任,才会有的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