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诚信文化 > 学术研究

2016年债无忧年会暨诚信文化研讨会专辑之一 —— “诚信红黑榜”与诚信文化的力

时间:2019-10-31 16:45:25 来源: 《中国诚信文化》 作者:易孟林

  非常高兴能够借《中国诚信文化》战略合作伙伴债无忧年会暨诚信文化研讨会召开的机会,和大家就诚信文化进行交流探讨。我谈三个问题和一个愿景。三个问题:一是诚信到底有多重要?二是“诚信红黑榜”是怎样产生的?三是“诚信红黑榜”究竟有多大威力?一个愿景:以诚信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一诚信到底有多重要

  我国春秋晚期的思想家老子说过:“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元代末期刘伯温著的《郁离子》记载了一个富商的悲剧故事,是因失信而身亡的例子。济阳有个富商,过河时船突然下沉,便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富商喊道:“快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富商却翻脸不认帐,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说:“你一个打渔的,一辈子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渔夫见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只得怏怏而去。可谁知后来那富商在再次过河时又遭遇翻船。有人正要去救,那个曾被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没有人愿意过去相救,富商只得眼睁睁被看着淹死了。而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则是因失信而亡国的例子。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救援时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一见烽火便率兵迅速赶到,听到的是一阵阵奏乐和歌声,等弄明白原来是君王在放烟火玩玩儿后便愤然离去。褒姒看到乱哄哄几路兵马来了又走了,不解,便问幽王。幽王说了原委,褒姒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犬戎大举攻周,幽王再燃烽火而诸侯未到,因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完全可以说,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诚信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诚信也是各行业生存的根本。诚信是社会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诚信是全社会自下而上的要求。

  诚信的“四大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公信和社会诚信。就企业而言,主要是商务诚信。诚信文化,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它有力地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调动着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影响着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程度。这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无价之宝。

  诚信,由诚和信组成。诚,是指真诚、诚实;信,是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信的当代定义,可以说是继承了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和世界各国诚信文明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真诚无欺、信守然诺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既是内在的精神和价值,也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诚信是道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功利的保证或源泉。

  总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在当今中国,诚信则已成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二、“诚信红黑榜”是怎样产生的

  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国家行动。由最初的信用“黑榜”的出现,到 “诚信红黑榜”的产生,反映了我国建立诚信社会的巨大决心和信心。

  2010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发布,规定了9条限制高消费的措施。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发布《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了对企业等组织的信用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管理办法。2013年7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发布,强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将“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公告栏等其他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2014年3月20日,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银监会、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八部门共同签署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 ,就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行为和采取其他信用惩戒措施达成意见,正式拉开了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序幕。这便是最初的信用“黑榜”情况。

       2014年7月23日,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就着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作出明确规定。《意见》指出,要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把恪守诚信者列入“红名单”,把失信违法者列入“黑名单”。各地各部门自此相继出台措施,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2016年5月30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规范信用红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诚信典型“红名单”制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红黑名单产生和发布行为,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在保证独立、公正、客观前提下,鼓励有关群众团体、金融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将产生的“红名单”和“黑名单”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参考使用。”这就是“诚信红黑榜”的由来和发展进程。目的是既使诚信缺失者得到惩戒,也让守信的个人和企业得到认可和回报。

  以上一个个措施的相继出台,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设诚信社会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

      三、“诚信红黑榜”究竟有多大威力

  目前我国大量存在的“欠债不还”、法院判决不能执行到位等现象,表明当代诚信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诚信文化建设,企业是重头。“诚信红黑榜”,作为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企业这个牛鼻子,对那些进入“红榜”的守信企业予以激励,对那些进入“黑名单”的失信企业和个人严加惩戒,具有极其鲜明的导向作用,十分有利于全社会诚信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对进入“诚信红黑榜”的企业和个人,主要的奖惩措施有:一方面,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府扶持政策享受等方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支持信用产品应用,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等激励政策。在建设项目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企业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及物业管理招标中,企业的诚信记录列入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条件。另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卫生计生、商务、工商、公安、食药监等部门在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开展联合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费欺诈、虚假广告、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

  而最为强有力的措施,则是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如中央八个部门和企业会签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它规定了信用惩戒的对象为两类人: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中所有的失信被执行人,二是被法院发出限制高消费令的其他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是自然人时,即被执行人本人将受到惩戒;是单位时,则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均将受到惩戒。

  信用惩戒的具体范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二是限制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三是失信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不得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

  信用惩戒的实施方式。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光盘、专线等手段,向签约各方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相关部门收到名单后,在其管理系统中记载包含相应惩戒措施等内容的名单信息,或者要求受监管的企业或单位实时监控,进行信用惩戒。在媒体广为发布,对失信被执行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营造构建诚信、惩戒失信的浓厚氛围。

  尤其是2016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等44部门签署《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共提出55项惩戒措施,从更大范围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惩戒;2016年9月中办国办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更进一步加强了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力度。

  以上措施,极大地打压了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使其付出应有代价,从而促使其自觉履行债务,并教育和引导其他被执行人遵守诚信。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诚信红黑名单”发布制度。在金融、财政、公安、环保、建设、商务、工商、税务、质检、海关、知识产权等部门和领域,完善失信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发布时间:一般采取每季度更新一次。也有随时更新的。发布平台: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微信等媒体集中发布。以此加大“黑名单”曝光力度,把失信者“拉黑”,使失信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交易中受到制约,形成市场性惩戒,使失信者成为“过街老鼠”,无处藏身;对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失信行为,则由司法部门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并建立与失信惩戒要求相适应的司法配套体系。而对守信的企业和个人,则给予优惠和便利。

  总而言之,诚信文化建设通过“诚信红黑榜”这样一个威力十足的实打实的举措和行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社会风气得到切实好转,赢得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和信任。

四、以诚信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诚信文化是社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为主体来看,诚信文化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政府诚信文化、司法诚信文化、企业诚信文化和公众诚信文化。一个社会缺失上述任何一种诚信文化,都不能称为诚信社会。

  建设诚信文化,有诸多途径。比如挖掘诚信建设的先进典型,推出一批有影响的诚信人物、诚信企业,宣传其诚信建设的先进经验。开展“诚信示范店”、“星级文明信用户”、“诚信纳税日”等诚信主题创建活动。又如通过经典诵读、诚信讲堂、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弘扬传统诚信美德,用传统诚信文化教育群众。还有,在学校设置诚信教育课,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诚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娃娃抓起,从校园抓起,将诚信真正融入每个人的基础道德意识和观念中。还有,积极推进信用立法工作,探索把地方、行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制定诚信建设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这是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等党和国家一系列建设诚信社会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这从国家层面为我们的诚信社会建设规划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2016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服务业现代化研究》。报告建议在中国启动诚信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建设先进服务文化和诚信社会。报告中提出诚信文化建设的目标:力争用15年时间(2015~2030),全面确立诚信意识,健全完善诚信法规,诚实守信成为自觉行为;违背诚信引发的社会冲突和法律案件的数量和比例持续下降,服务部门的诚信水平和服务能力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建成高质量的诚信社会。该报告在诚信文化建设的举措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发布《诚信宣言》:“诚信社会,从我做起。不说假话,不做假事,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失信行为”的机会成本,增强诚信的激励机制;建立企业“信用资产负债表”预警机制;建设一批非营利的诚信服务中心和诚信服务平台等。

  诚信文化建设工程的启动,必将极大地降低中国社会的运行成本和服务经济的交易成本,也非常有利于法治中国的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深改组(全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商务诚信建设方面提出了最新的指导方针,标志着中国的诚信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各位朋友,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建设诚信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举措。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去抓,更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各位朋友,《中国诚信文化》读物即将在本月中旬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本由文化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和公安部华盛音像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诚信文化核心读物的面世,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诚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舆论导向,形成一个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制度环境和“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的社会氛围,必将有力地助推法治中国建设,也必将有力地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让我们大家一道共同努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执行副会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