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诚信文化 > 学术研究

由儒家诚信思想所引发的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时间:2019-10-29 09:50:17 来源: 《中国诚信文化》 作者:刘建超

  儒家思想贯穿整个古代中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诚信”思想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华夏精神。本文就儒家“诚信”思想浅谈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对现今社会的一些思考。

  儒家由孔子创始于春秋时期,大致经历了春秋原始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民国新儒学五个阶段。创始人孔子生于春秋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时至今日,孔夫子的影响在当地依然清晰可见:每年9月26日到10月10日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三孔景区从来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尼山、夫子洞、梁公林等景区也总是人来人往。虽然这只是曲阜本地的一个现象,但我想,这更是整个社会的小小缩影,代表着整个中国对孔子的尊敬和怀念。

  孔子历来重视“诚信”问题,不仅以此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更以此来教育子弟。孔子弟子三千有余,在其死后将其言论集成《论语》一书。《论语》载: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除此之外,孔子的弟子受其影响,也很看重“诚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诚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那么何为诚信?《说文解字》卷三上:“信, 诚也。成声,氏征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息晋切”。“诚信”是由“诚”、“信”两字所组成的一个合成词。诚、信两字,都有诚实不欺之义,可以互训。二者的区别在于,“信”略重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践履一面;“诚”则着眼于反省自我和本真的人性一面。

  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人以致去兵、去食,宁死必信”的高度,并对后世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荀子曰:“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古人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千金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无不表达出对诚信的重视。一个具有诚信之人,与之接触,会让他人如入芝兰之室,沁人心脾。这样的人,一定会获得大家的坦诚相待,收获成功。诗仙李白有云 “ 海岳尚可倾,口诺不可移”;诗王白居易有言“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曾子杀猪教子、商鞅立木取信、尾生柱下期信都传达出诚信的重要性;周幽王因为不讲诚信烽火戏诸侯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结局,令人唏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曾在山东省鱼台县王庙镇中心小学和山东省日照市第五中学分别作代课老师任教了两个月。就自己所见所闻而言,小学阶段尤其重视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高中阶段依然保持对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学校会每个星期一让学生们做国旗下讲话,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做诚实小学生”;班级读书角亦会有各种故事书,其中便包括“狼来了”“华盛顿砍樱桃树”等连环画。在高中阶段,学校会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如“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等;另外还会每个人发放一本《弟子规》,书中便有一章节便为“信”篇,学校定期检查学生们对“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等内容的背诵程度和理解程度。可见,学校对学生们的“诚信”问题很是重视。

  但有一点也必须指出来的是,虽然学校对学生们的“诚信”教育足够重视,社会上却出现了众多“诚信缺失”的现象。

  2006年在中国引发无数争议的彭宇案闹的整个社会沸沸扬扬,案情一波三折,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当事人亦长期遭受无端的指责和非议,给整个社会带了负面影响超出人们的想象。究其原因不过就是在事件的开始有人说了假话,而法官仅凭常识判案,寒了大众的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先生评价这件事情时认为“本来社会上就存在信任危机,这个判决加速了道德的倒退。这是制度对正义的粗暴,并已产生了示范效应。”倘若在事件发酵的时候当事人双方能够坦诚布公,恐怕也不会造成这么恶劣的社会影响,以致当今社会遇到老人摔倒的时候没有人再敢向前搀扶。这是何等的悲哀!

  2008年的三鹿事件,又给社会蒙上一层阴影。三鹿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击碎了中国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愿景。企业没有诚信经营,在自己产品中掺假,最后坑害了大众,也导致自己企业的倒闭破产,甚至法人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2011年10月13日的小月月事件中,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虽然有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仅有2岁大的小月月还是不幸离开了人世。18名路人为什么不敢向前救助?担心!为什么担心?担心小月月的家人会反口讹自己。人心不古,世态炎凉,莫过于此。

  一方面学校竭尽全力的加大诚信教育,而另一方面却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尴尬现象令人心酸。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碰瓷、扶老人被讹事件数见不鲜,大学生论文抄袭,官员政绩作假,企业虚假宣传,中国传统的“诚信”美德到底哪去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来,诚信缺失的问题应该归咎于中国现今的经济发展。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的确取得了举世曙目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人们把眼光多聚焦在了“经济”上,但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又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变大,人们追名逐利,唯利是图;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又是脱胎于原先的计划经济,缺少必要的信用基础。

  二来,诚信缺失问题应该归咎于中国六七十年代所出现的文化断层和文化真空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说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建国初期,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期的摸索阶段,走了一些弯路,犯了一些错误,特别是“十年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打倒孔家店”等口号、“臭老九”等称呼对儒家文化的破坏亦是无法估量。文化的缺失导致大众精神世界的迷茫,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在“仁、义、礼、智、信”伦理五常也被人抛在头脑之后。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过多关注物质世界,而文化的断层又致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荒芜。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这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切实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我们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只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如何才能保持良性、健康的发展才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古代中国虽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但儒家依旧重视商品买卖中的诚信问题。孔子强调“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主张用合理、合情的方法来谋取正当的利益;他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对不折手段的追名逐利;他又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去之, 不去也”。孔子强调用合乎道义的方式去追求财富和荣誉,而合乎道义的准则便在于是否诚信。

  《孔子家语·相鲁》载“鬻牛马者,不储价;贾羊豚者,不加饰”,说的是卖牛、马、羊等不能虚报价格,不能以次充好,不能以良充优;《礼记·王 制》载“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说的是如果布帛的升缕度数达不到精布、细布或粗布的要求,其宽窄不符合规定,就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孟子·滕文公上》载“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 则贾相若”,说的是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应该秉持童叟无欺的原则,诚信经营。这些都是要求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诚信做人,在商业活动中更应该诚信做事,所谓“君子养心莫于诚”“巧伪不如拙诚”“以诚威人者,人亦以诚而应”既是此理。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实行等价交换原则,总会有些投机取巧的人存在,作为害群之马,搅得整个市场运行都不得安宁。法律固然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但仍然需要自己的内心道德来约束自我,以“诚信”的道德觉悟来自觉维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强调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 “反对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 ,要求必须杜绝这种恶 习;江泽民强调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其中一条便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对信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诚信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国人做人之根本,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不仅要诚信做人,还要诚信做事。这样才能利国利民。尽管现阶段我国诚信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诚信思想是国家文明的必然,是中华强盛的需要。

  (本文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