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和就业不再是“单选题”
上海浦东新区一家国有企业建立“军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服役和就业不再是“单选题”
“之前担心耽误学业一直没应征报名,现在如果能顺利入伍服役,就业问题也解决啦!”1月上旬,上海海事大学征兵宣传点前人头攒动,该校大四学生郑宇看了上海市某经济发展集团工作人员发放的“军企联合培养”项目资料,当即表示要抓住这次机会报名应征,到军营好好历练一番。
该集团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是大型国有企业,员工专业水平普遍较高。2020年,该集团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人力资源部等多部门联动的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征兵宣传计划,开展适龄员工摸底谈心。
“尽管员工参与热情高,但年龄、户籍、身体状况等符合征兵要求的不多,内部输送难度大。”该集团人力资源部人事管理钟博奇坦言,征兵工作小组通过调研论证,决定发挥集团人才吸引力,推开“军企联合培养”模式,定向招聘符合征兵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入伍前签订就业协议,退役后安排上岗,如服役期间自愿转改士官、延长服役年限,集团也将给予支持并继续履行安置政策。
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的冯应是该项目的第一个受益人。入伍前,该集团便同他协商确定岗位和薪资待遇;服役期间,集团安排专人作为后方联络员,及时了解其家庭情况,并帮助排忧解难。
目前,该集团已同6家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分别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各类宣传阵地发布项目信息,并利用企业校招机会推荐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军企联合培养”项目。对受户籍限制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该集团还探索高校入伍与集团入职同步进行的模式,既满足群体落户需求,又提供就业保障。
“有了新模式,服役和就业不再是一道‘单选题’。”上海警备区浦东新区人武部政委翁俊军介绍,有志青年参军入伍本是义务,但服役与就业的矛盾一直困扰不少青年,制约了大学毕业生征集比率和征集质量。近年来,他们先后赴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现地调研,不断拓展思路、出台政策,协调多方力量共同组建退役大学生就业“后援团”,大力营造入伍安心、服役顺心、退役放心的氛围,激发大学生参军热情。
据了解,该集团将持续拓展“高校朋友圈”和“街镇后援团”,深化同高校和街镇的合作,出台鼓励大学毕业生在部队长期服役的优待保障政策,为征兵工作添砖加瓦。(本报特约记者 樊晨 通讯员 陈宏伟)[责编:丁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