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扶贫产业 帮扶龙头企业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蔡方沟村蔡光美家的养殖基地,散养着1500只土鸡。此外,他还承包了400亩橘园、50亩南瓜田。鸡鸣犬吠,一片欣欣向荣。
时光回到3年前,那时候,蔡光美家还是贫困户,一家六口人仅靠几亩橘园过活,日子紧紧巴巴。想发展养殖却没有启动资金,咋办?2017年6月,蔡光美在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湖北省农信联社)顺利申请到1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
钱到位了,项目有了,蔡光美的产业做起来了。他跟记者掰着指头算起账,一年下来,家里纯收入能达到15万左右。
蔡光美家的产业园只是湖北金融系统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通过发放小额扶贫贷款、搭建企业平台、完善农户信用体系,湖北金融帮助贫困户发展支柱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满足贫困农户融资需求
提起谷城县“十佳脱贫示范户”薛勇,盛康镇江梁村的村民都说:“谁也想不到这娃子还能有这出息。”
薛勇患有脑瘫,走路摇摇晃晃,他靠着养鸡仅能勉强生活。2016年8月,妹妹考上了大学,4万元的学费令家里一筹莫展。
湖北省农信联社了解到薛勇的情况,发现薛勇符合扶贫贷款标准,随即为他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8万元。给妹妹交完学费,剩下的钱发展养殖,如今薛勇的养鸡场有鸡苗3000多只,依靠电商渠道,一个月可以卖上百只鸡和数千枚鸡蛋,年收入达到8万余元,薛勇成了远近闻名的土鸡养殖专家、病害防疫专家。
截至2019年9月底,湖北省农信联社共建立扶贫金融服务档案121万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70亿元,余额102亿元,占全省银行业的80%以上,直接或间接带动30万贫困户增收。
金融精准扶贫不只是雪中送炭,更需要形成常态化帮扶模式,助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建行湖北省分行针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利用银行融资融智平台,为贫困地区引进资源、资金、技术、方案等,推动“输血式”扶贫转向可持续的“造血式”扶持。通过主动对接“七大产业链”及“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小龙虾养殖产业等,先后推出了湖北扶贫脱贫金融服务方案、湖北龙虾易贷等特色产品,有效满足了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融资需求,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据建行湖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祝艳阳介绍,截至2019年12月底,建行湖北省分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过百亿,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7637人。已经累计帮扶126个定点扶贫村,协助地方政府实现60个贫困村整村出列目标,共计9313户、26000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帮助扶贫项目持续发展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一首在大别山区流行很广的民谣。
黄安,即是如今的湖北省红安县。走出过200多位将军的革命老区,在脱贫路上找到了致富“金果果”——红安苕作为第一个红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红安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地食品企业研发出红薯挂面等拳头产品,建立了红薯、小麦种植基地,和农户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协议,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企业扶贫项目的持续发展,少不了来自金融机构的帮助。“近年来,我行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扶贫项目,加大贷款支持,累计投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近百亿元,支持带动5万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体现了国有大行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邓建华说。
在贷款发放过程中,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也担当了贫困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队”角色,组织基层信贷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服务工作,切实提高贫困人群运用金融知识致富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快了贫困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信用良好—额度提升—产业壮大”的完整“正反馈”体系。
扶贫产业做起来,如何帮贫困户做好兜底保障,避免供销脱钩?
“前几年产业扩张需要资金,这几年又联系贫困户一起搞养殖,多亏了建行湖北省分行牵线搭桥。”湖北神丹公司是以蛋制品加工销售为主,融饲料加工,种蛋禽饲养、服务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行湖北省分行围绕涉农产业龙头企业开展综合金融服务,兼顾上游企业和下游农户,促使“银、企、户”三方深度融合,该行下辖孝感分行从中牵线,联系神丹公司与定点扶贫村贫困农户建立订单挂钩机制,以市场保底价降低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08日 13 版)
(责编:邢郑、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