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瑰丽画卷——评《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
“新时代乡村振兴三部曲”之《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全景式呈现了革命圣地——延安告别贫困的历史进程。延安是新中国的起点,作者邢小俊十余次探访革命老区,走进脱贫攻坚现场,以历史责任感深入发掘并真实记录了延安从贫困走向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一幕幕感人的历史瞬间。深入探究延安脱贫的现实价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出路,并最终解密延安这个中国脱贫攻坚的典型代表脱贫背后的真正密钥。
《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 邢小俊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走出书斋藩篱,获取最真实的时代之音
1942年5月,毛主席发表对我国文艺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怎么去服务。80多年过去了,这一创作的根本原则依然熠熠生辉。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必然要求作家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能接地气、有生气,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带着这样的使命感,邢小俊再一次走进索洛湾。他以更宽阔的视域、更扎根的方式挖掘到整个村庄精气神的变化根源和发展理念,首次提炼出“集体主义是索洛湾的灵魂”的重要观点,并沿着这个重要的线索在陕北高原的沟沟坎坎里穿梭,最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文学收获。
当年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深入陕西省长安县黄埔庄村长达十余年。他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农民,每一天跟自己的创作对象同吃同住,朝夕相处。这样《创业史》成为反映时代的杰出的文艺作品。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具有浓厚的报告文学韵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创作不是在省作协的书房里,而是足迹遍布陕北大地的纵横沟壑,为了采访,白开水泡干粮是常有的事。同样,邢小俊十余次深入革命老区,走进脱贫攻坚现场,与一个个脱贫路上的奋斗者面对面,对话、倾听。接触才会有沟通,沟通才会有共鸣。有共鸣才会有热情,而热情是创作的根本动力。
山是怎么变绿的,水是怎么变清的,置身其中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故事发生的现场能给到作者在其他场域所不能获取的各种触觉。表达现实,观照民生。作者感知到延安脱贫成功,其实是一个综合工程,打了一套组合拳,正因为作者去到了现场,直接感受到了一个个正在发生的历史画面,才能在细密思考中还原出一个个接续奋斗的人物故事。
走进脱贫现场,用文字萃取生活
以史为鉴,史料研读为作品构建起完整的逻辑框架。本书起笔于延安历史风貌的追溯,从自然地理环境到人文生态的形成和演进,作者着墨不少。这背后需要大量的史料研读,才能找到造成近代以来延安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千万年前,强劲的西北风把中亚一带的飞沙走石裹挟到了鄂尔多斯台地,在搬运过程中,沙石变成颗粒更细小的黄土,大量堆积、隆起的黄土造就了高原,为陕北人提供了生存之地。千百年来,这土原深壑窄狭的褶皱里,人们匍匐如土虱,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种谷、牧羊。生态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脆弱,农民家底薄、底子差,土地极度缺水却留不住水,要想吃饱肚子还得再开垦更多的荒地——延安陷入‘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这是一个怪圈,也是延安的千年之困!”在大量的文史资料的研究上下功夫,最终,邢小俊用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为整部作品找到了一个历史延安积贫积弱的逻辑起点。
作品通过一种创新型的报告文学形式,展现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内容丰富,层次鲜明,有骨有肉。各章节前半部分是当下发生在中国风起云涌、不可阻扼的时代潮流,后半部分则采用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来点睛,每一个小故事极具吸引力,既深刻又真切,在时代大潮里,深刻诠释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典型永远是吸引作家目光的优质素材。把典型的人物组织起来,脱贫攻坚故事背后的人物图谱为故事立起来提供了一个性格支撑。在每一章里,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在,而共产党员的背后站立着的是强大的党的号召力和领导力。把人才组织起来,下沉到脱贫攻坚的最基层,故事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于是,走进脱贫一线的作家与田婷、孙凯这样从不同管道下沉一线的驻村书记的相遇,就成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必然,不仅如此,以柯小海为代表的农村优秀共产党员带领乡亲们挣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奋斗史,成为占据本书相当体量的文本容量,成为解密叙事中的一种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多年以后,柯小海、李东东、李军学、张莲莲、候秀珍、李树和、张延刚、付凡平这些普普通通的驻村干部、脱贫带头人交上了一份份骄人的延安脱贫成绩单,也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奇迹”何以发生。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青春岁月里一段壮丽的人生履历,更是延安脱贫成功背后的秘密揭开。
平凡普通人的面庞就是振兴路上最生动的语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背后发生改变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作家在作品中构建起一条丰富的普通人的故事线,这包括为生活不懈奋斗的李东东、李军学。这还包括以“植树造林就一定能过上好光景”作为家训的树痴张莲莲。普通人影响普通人,普通人带动普通人。这些群众身边的脱贫典型,影响广泛,对贫困群众触动很大,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发现意义升华价值,用文字萃取生活,用作品反映时代。
今天的延安。选自《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
用实践和笔触,书写新时代陕北人的文化人格
全书既具有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又有感人至深的小人物的奋发图强,个人与集体的力量汇成了一首交响曲。邢小俊敏锐地意识到延安脱贫的秘密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秘密。它既是“滴水藏海”的诗意文学,也是图解国家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带着这样一种坐标定位,作家开始踏上一种求索之路,他要用自己的实践和笔触,找到那把破局的钥匙。
2013年,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首提“精准扶贫”,要求认真研究贫困成因,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两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进一步就扶贫工作提出“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于是,精准扶贫方略成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方略,由一个又一个的党员干部点对点地让它在一个个贫困山乡落地生根,成为彻底铲除穷根的根本制度保障。
“坚持扶人”是扶贫的根本之举。无论是打腰鼓脱贫的李东东、王毅、周志战,还是靠养羊养蜂致富的李军学,他们之前无一例外都是在外打工,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家乡,在国家好政策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下摆脱了贫穷。实践证明,扶贫的过程同样也是所有人健全精神、培育自信、锤炼意志的过程。他们的故事也再次诠释了一个道理: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这才是农村的希望。扶贫扶志,扶人扶心。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百姓走上自立自强之路,让他们产生强大的脱贫愿望。脱贫首先是心理脱贫,然后才是物质脱贫。
“坚持多管齐下的组合拳”是斩掉穷根的精准药方。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扶贫”,以苹果为主的“产业扶贫”,以及其他“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金融扶贫”等多个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一个共同战场,互相铺垫,互为因果,实现“多赢”成为延安脱贫的组合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一幅生动的陕北老区脱贫之路上的历史画卷。在这幅宏大的画卷上,吴起县铁边城镇王洼子北部边缘地带李台子村人李树和,从人人艳羡的“油老板”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辛苦的“职业种树人”。他把自己的绿色梦和对故土的热爱,写在了两万两千亩青山之中。每一个人的故事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延安脱贫的历史画面,这是一幅伟大的具有史诗感的时代卷轴。邢小俊这样总结延安脱贫背后的秘密: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成为延安人民的主流价值取向;生态涵养与产业开发良性互动,成为延安脱贫攻坚的“第一抓手”;发扬延安精神,形成了延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动力。
作者邢小俊在陕北高原的沟壑间行走,用目光定格一帧帧动人的瞬间,将情感铺展于笔端,形成了这样一部深入群众、触及时代的作品。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那就是:如果没有对延安脱贫深层次地了解和理解,我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感悟,也没有这本书主题的变化——这是我创作这本书的一个收获吧。
用脚丈量,用心写作,让这部新时代乡村振兴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具有了浓厚的史诗气质。总之,邢小俊的新农村书写突出了“新”,又于新旧交替中挖掘出了贯穿其中的延安精神和陕北人的文化人格,具有书写新农村经验的重要价值,镜鉴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的历史足印。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