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诚信文化 > 出版读物

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引导从业者"耳听八方"创佳作

时间:2020-12-29 10:38:5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宋心蕊、鲁婧

  原标题: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引导从业者“耳听八方”创佳作

  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有声阅读正在成为更便捷的现代阅读新模式。艾媒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有声读物市场规模为40.6亿元,2018年为46.3亿元,2020年将达到82.1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有声阅读市场。

  为引导有声读物健康有序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从2018年开始组织实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至今已举办3届。3年来,工程共评选出75种有声读物精品,对有声阅读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数量与质量双升

  “作品种类丰富多样,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全程参与今年的评审工作。据他介绍,今年,作品申报种类从以往单一的经典文学类扩展到主题出版类、经典文学类、教育科普类和中国原创经典童书类4个种类;申报单位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区、市),并涵盖有声读物产品的制作方、运营方等产业链各主体环节。

  从作为纸质图书的增值服务,到作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的独立产品推出,入选的有声读物凝结着出版单位出精品的信念。

  如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系列》,在邀请知名播音员进行录制的同时,还请专家学者现场纠正录制中出现的疑点、难点,力求古典诗文读音准、多音字辨别清晰、断句合理。湖南人民出版社成立了融合出版事业部,把红色历史图书进行视频化与有声化转化,还将推出一系列符合有声化特点的图书。浙江教育出版社将有声出版列入社里“十四五”规划,立足专业禀赋,打造教材教辅精品。

  据悉,工程评审办公室确定了评审指标体系、打分标准、进度安排、工作纪律、保密承诺等工作事项。“用工程评选的尺度去制作有声读物,适应新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在消费者中建立忠诚度,就会产生双效显著的作品。”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有声读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闻宗禹表示,这也是有声读物市场未来继续扩大的关键。

文本与声音并重

  有声读物并非将文本简单读出做成音频,而是需要进行文本与声音适配的“二次创作”,入选工程的优秀作品,彰显了出版单位抓融合、促发展的决心。

  如《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源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表示,主题出版类有声读物创作的关键是注重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用权威、精湛的内容吸引读者。

  有声读物出版带来传统出版流程变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林立结合《细胞病毒大作战》表示,出版社确定了统筹开发和多维呈现的工作模式。一方面请科学家团队从传播科学的角度进行权威的创作和把关;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受众需求,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内容进行开发。“打造融媒体产品也让传统出版编辑不只要‘眼观六路’,更能‘耳听八方’。”

  优质有声读物正在“反哺”传统出版。“考古音频课《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了不起的世界文明》‘一网打尽’20位考古队长,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反向输入了出版选题,更吸引视频网站前来寻求合作。”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三联中读APP总编辑李菁表示,由音频课生发出的图书与视频产品,成为融合出版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服务与引领并举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3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2018年,近三成国民有“听书”习惯;到了2019年,三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从用户数量来看,有声读物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

  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实施,将对引导行业精品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张毅君表示,通过定标准与立标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从业者坚持正确导向,树立精品意识,制作出版更多优秀的有声读物。

  “有声读物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日前在京举办的“2020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发布仪式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杨芳说,出版业要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原创能力,注重个性创造,探索技术创新,始终把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放在首位,积极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有声读物的创作出版。

  她同时表示,要努力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造,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生产,以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不懈的努力,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有声精品,充分发挥出有声读物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记者 尹琨)

(责编:宋心蕊、鲁婧)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