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诚信文化 > 出版读物

直面现实,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12-22 14:56:40 来源: 湖南日报 作者: 周玉波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周玉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格局、新技术,要主动求变,适应新时代出版发展的新逻辑,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

出版繁荣下的现实问题

  湖南是出版大省,但也面临着急需破解的共性问题:产能过剩,规模大但质量不高,库存多且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服务特定对象和区域的“目标型”产品供给有限;信息化程度不高,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度低,新兴技术设备引进度不够,技术指数偏小;生产要素配置失衡,人才、信息、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技术标准不统一,出版物的互联网、阅读终端格式各不相同;一些传统产品科技含量少,新业态产业的总盘子小;专业化高级人才尤其IT人才短缺且配置不合理;机制滞后,条块分割,监管缺位。这些主要反映在出版供给侧方向上的问题,制约了出版高质量发展。

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优化或更替传统出版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运行模式、操作技术、效益评价等,是生产方式变革基础上的运作逻辑重构。现实实践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形态的演进。通过由 “单数质量”发展转向一种基于过程的包容性强的多元化“复数质量”发展,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量的扩张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出版向形态更高级、制度更先进、管理更科学、人才更专业、分工更合理、结构更优化、效益更显著的层面演进。恰当的数量规模、合理的产品体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创新驱动、聚集国际市场资源、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布局等特征要素构成新运行形态,更体现出版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性、文化发展的战略性。

  技术的变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出版在内容载体与表达形式、产品形态与生产技艺、营销方式与客户管理等方面都出现颠覆性变化。基于传统出版的新技术融合逻辑,集媒介、内容、创意、信息、人力资源、消费者等为一体。网络采编系统、智能校对软件、协同编撰系统、VR(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广泛运用于编辑加工、市场营销等。关于读者基本信息和需求状况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取代原始的客户管理数据库。网络出版、网络销售成为常态。由新媒体新技术组合的话语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出版行业的运行范式。

  动力的释放。打破垄断和壁垒,由市场决定要素配置。消除原始管理体制下遗留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营主体上的区域分割和所有制障碍;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出版大市场,允许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出版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形成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格局;推进“绿色印刷”“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实现经济增长、生态保护、人的健康的和谐统一;维护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做大做强出版产业。

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出版秩序。出版供给侧体系改革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数量拓展”转向“质量追赶”;二是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由 “产品导向”转向 “需求导向”。坚持有效供给,尽可能实施按需印刷。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根本上发挥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效应。优化产品结构,突显特色和优势,立体开发品牌产品,形成定位明确、竞争有序、效益显著的整体化出版分布。

  以新技术融合催生出版动能。以区块链技术助力数字版权保护;利用人工智能重塑出版流程;融入VR、AR等技术,增强出版物个性化增值服务;利用大数据建设统一的出版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行业信息全程共享;运用多媒体技术,形成文字、图片、声、光、电、数字等多种出版表达形式;以技术为纽带,把“独立作战”变成“协同作战”。湖南出版,更可以与广播电视、红色旅游、数字动漫等跨界融合,把“出版湘军”“电视湘军”“红色故土”的品牌优势、创意优势进行技术性叠加,催生新的出版业态、出版形态及出版生态。

  以机制创新壮大出版力量。政府和行业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打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融通渠道。打破出版市场的边界限制,加大出版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工商、税收、财政等政策改善“营商环境”,构建“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的三维动力结构。出版要升华“出版+”创新思路,从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业”运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要素”发展理念,构建大出版、大文化、大编辑和互联网技术、新媒体运营等人才培养体系,造就高质量的数字化出版人才。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4YJA86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责编:徐倩阳]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