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诚”与“信”(二)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
译文:一个人的生存之道在于正直;不正直的人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侥幸避免了灾祸。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没能见到,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没能见到,能见到(保持优秀品行,)始终如一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装作有,空虚装作真实,穷困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保持优秀品行)的。”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道义,那么所说的话就可以兑现;对人恭敬也要符合于礼,就不至于遭受侮辱。所依赖的人是可靠的,也就值得尊敬了。”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做事要)自己先实践自己说的话,才会让别人跟着一起做。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心不立。”
——《论语·颜渊》
译文: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而百姓对统治者失去信任,国家就无法存在了。”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译文:治理拥有上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地对待国事,讲究信用,不奢侈浪费,爱惜国人,等到农闲时间再役使百姓。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
译文:君子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再去役使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役使,百姓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向君主进谏之前要取得其信任,否则君主会认为是在诽谤自己。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译文:子夏说:“(看人要)看实际的德行而非表面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能做到说话诚实言出必行。这样的人就算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