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诚实守信做起,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党中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诚信”作为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也是所有中国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诚信人物及故事也广为传诵,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称赞诚信精神的成语更是耳熟能详。可以说,诚实守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直被大家诟病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了,但社会诚信缺失了!”诚信缺失不仅让社会治理的成本急剧增加,而且成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阻力,严重妨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良性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社会诚信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
诚信建设问题已经得到了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道德文化高地,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理应走在前列。目前,大学校园中,诚信缺失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篡改成绩单;恶意拖欠学费、拖欠助学贷款,用虚假资料获得各项困难补助;伪造求职简历、随意违反协议约定;谎话连篇、言行不一、恶语诽谤他人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对于大学生来讲,诚实守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着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中国市场经济的明天。所以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至关重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妨从诚实守信做起。
坚持问题导向,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由之路。从社会层面来看,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环节。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必须既依靠道德提升,又依靠制度建设,即坚持德法并举的原则。道德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治本性的特点,制度具有规范性、针对性、稳定性的特征,二者相得益彰,交叉互动,相互协调,不可偏废。应该加快建立以政府信用为关键、经济信用为重点、法制信用为保障、群众道德信用为基础、教育信用为先导的社会信用监督和保障体系,建立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不诚信者付出必要的代价。
从高校层面看,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上下功夫。针对大学校园中存在的诸多不诚信问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诚实守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同时,树立大学生也是社会人的观念,从制度上强化诚信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与社会征信系统联网,准确记录学生诚信状况,将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作为学生的另一张“身份证”,促使学生珍惜和维护自己的诚信形象。
从个人层面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自觉提升道德认知,增强自律意识,在不断实践和磨砺中促进诚信品格养成。高等院校中不仅学生个体存在诚信问题,教师职工个体也同样存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要率先垂范,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学校的所有干部职工,都要带头示范,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诚信品格的养成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是自觉与规约的结合,这是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唯有自律与他律结合、自觉与提倡统一、自我修养与制度保障契合,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人诚信的理想状态。作为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遵守诚信原则,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作者系淮海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