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诚信文化 > 出版读物

诚信教育才能结出诚信学术果实

时间:2019-11-04 15:15:57 来源: 《中国诚信文化》 作者:米玲

  关于诚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践行历史,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春秋尾生的“抱柱之信”,西汉季布的“一诺千金”,东汉杨震的“四知”等。诚信是每个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但在现实的种种诱惑下,这种道德品质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各行各业的失信现象层出不穷,并逐渐向校园渗透,在研究生这个群体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问题。作为国家的高级人才,这一群体的失信问题应引起我们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研究生群体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是主要成因。

  现在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90”后,思维活跃,接触新事物范围广、速度快,容易受到社会失信风气的影响。加之一部分研究生理想信念缺失,传统文化疏离,重“知”轻“行”,失去了对社会歪风邪气的“免疫力”,道德的滑坡也就在所难免。社会上有很多“老赖”,想通过“拖”的办法躲避债务的偿还。在高校中,也有部分研究生为了增加自己的生活费来源,不惜同时办理多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甚至陷入“校园贷”的陷阱难以自拔。到最后债台高筑,甚至上演了付出生命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急功近利心态的疯涨,也难辞其咎

  研究生一般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这本应是促进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发展的动力。但部分研究生,为了多出、快出成果,或在评优评奖中先人一步,急功近利,不惜以丢失诚信为代价,出现了种种的学术造假情况。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论文抄袭、论文代写、一稿多投、数据造假、考试作弊、账目造假等。有的研究生碍于情面,把没有承担实际研究工作的同学、朋友列入作者署名中。而这些人又会在今后不失时机地“投桃报李”,形成了科研的循环造假。研究生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将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主体,如果不能在学生阶段培养起过硬的科研诚信,那么从长远看,势必影响到我国整体学术环境。今年4月20日,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发表声明:107篇已发表于其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的中国学者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这无疑为我们的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敲响了一记警钟。

  促进研究生践行诚信的对策

  首先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诚信格言、故事。这些内容存在于研究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中,我们可以利用党组织生活、班团会、思政课的时间渗透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将诚信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促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研观,坚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冷板凳”精神。

  其次要创新教育机制。

  针对研究生的年轻化背景,我们要积极创新诚信教育机制。如河北大学思政课采取“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高,教育效果好。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应当广泛运用各种媒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这样就会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和群体效应,使诚信成为研究生群体自然而然的精神操守。

  再次,要重视身教与言教的统一。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古人非常重视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因此抓好研究生诚信制度建设,必须抓好导师队伍的诚信制度建设,将研究生诚信建设和导师队伍的诚信建设结合起来,并形成良好的感应效应;建立起健康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推动学生形成崇高的价值观,从而对研究生诚信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辅助效应。

  最后,必须将德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

  儒家治国理念提倡仁政和礼乐制度相互配合,研究生的诚信教育也应当有内、外的双重约束。学生的内在品格修炼是基础,外在的奖惩制度是约束。让学生由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到不想失信,逐渐将诚信作为人格的修养底线。同时,要有慢工出细活的心态,品格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必须持之以恒。这样,诚信才能真正起到为研究生群体的生活与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

  (作者系河北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