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与国“不忘初心”——从古人两则诚信故事所想到的
如今,“不忘初心”四个字,是文献和网络的流行语。“不忘初心”是诚信文化的底蕴。诚然,“不忘初心”有一个起点问题:末代皇帝溥仪最早的初心是复辟清王朝,新的初心起点则表述为“为祖国社会主义和人类最崇高理想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可见,初心也有代表腐朽政治和代表进步政治之区别。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无论封建士大夫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把“不忘初心”作为金科玉律来信奉,不乏生动的事例做印证,他们的初心,或反映出美好的品德,或体现了崇高的人格。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苏东坡所记述的故事说:南北朝有个叫刘庭式的,议娶一同乡人之女,事已谈妥,尚未下聘。后来,刘庭式做了官,女方却因病重致双眼失明,且家道已贫困不堪,女家因此不敢再提婚事。有人劝刘庭式另择佳偶,他笑答道:“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初心哉!”后果娶盲女,“与其白头偕老”。
一个封建士大夫,不因自己做了官便嫌弃农家姑娘,不因女方失明而违背初约(笔者按:“尚未下聘”指的是今天的还没有领结婚证),无沽名钓誉之想而明娶暗弃,有“不忘初心”之志而“与其白头偕老”,这在视女子如玩物且门第森严的南北朝时代,殊为难得。其对时下以财产地位为标的,动辄“以心相许”,负了心却丝毫不脸红,把爱情、道德当儿戏者,当猛击一掌。
明代有一首民歌:“新打柴刀不用磨,有情妹妹不要多。有情有义恋一个,当着月亮照山河。”可以做刘庭式与家“不忘初心”的注脚。
与国“不忘初心”的著例当属唱出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事迹。
文天祥的“不忘初心”,首先表现在身世上。宋恭帝赵㬎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大举渡江南攻,文天祥破家起兵勤王。当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之际,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军进迫国门,文天祥奉命出使北营,谋纾国难,被敌人扣留,在押解北行途中幸得逃脱,辗转到闽赣边境,招募忠勇,聚兵再战,先后收复了江西宁都、雩都等地,形势大有转机。元人调集重兵穷追这支劲敌。宋端宗赵昰景炎二年(1277)八月,空坑一战,宋军受挫惨重,文天祥只身脱险,此后移兵潮阳,继续坚持斗争。景炎三年,元军主帅张弘范指挥海陆两路进击广东;十二月文天祥退出潮阳,转移到海丰北面的五岭坡,元军驱骑兵兼程追袭;宋军正在山坡露餐,追兵突至,文天祥不幸被俘。
文天祥“不忘初心”的身世,使人联想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不怕远征难”“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前者忠君爱国;后者忠于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北上抗日。诚信文化作为民族基因代代遗传,何其相似乃尔。
“不忘初心”的感染力,更表现在文天祥的气节上。当陆秀夫、张世杰正奉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在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的海中)建立行朝,誓死进行最后抵抗的时候,文天祥被送往潮阳见张弘范。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断然拒绝,挥笔写下了七律《过零丁洋》以明志。当此诗送到张弘范手里时,这位元军主帅面对文天祥的持节不屈无可奈何,“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对这首诗啧啧称赞。
形成社会道德的正直忠贞,需要一个坚忍的凝固过程。“不忘初心”是否能够持久,还需要时间与环境变迁的考验。文天祥兵败被俘后,次年十月解达元都燕京。囚系土室,环境污浊,艰苦备尝,而毅然拒绝了元统治者多番的利诱威胁。他认为支持他坚持不屈的精神力量就是正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因而以“正气”为题,以正气发端,作成脍炙人口的《正气歌》。其时已是被囚两年之后。文天祥在此诗中一气呵成,排比讴歌了十几位“不忘初心”的先贤:齐太史、晋董狐、张良、苏武、严颜、嵇绍、张巡、颜杲卿、管宁、诸葛亮、祖逖、段秀实等,与他们精神同在,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无我”。这使人联想到新中国诞生之前,被囚禁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革命烈士以及无数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仁人。毛泽东有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概括了“不忘初心”的最高境界。
文天祥于1283年初就义于燕京。曾经追随他转战闽、粤、赣各地抗元的诗人谢翱,因兵败宋军溃散,与之失去联系已有五年,当得知文天祥被害的噩耗,悲痛欲绝,写下《书文山卷后》一首: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的强悲巨恸及其蕴含的无限崇仰之情,使人联想到章太炎悼黄兴的挽联“无君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是的,古往今来,“不忘初心”之夥之大者,就是这样激励、凝聚中华民族的。
(本文作者系群众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