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茶文化-茶的故事-起源
说起茶,中国人自上古时期就开始饮茶。“茶”,最早写作“荼”字,清 代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今茶字古作荼。”《诗经》是最早记 载“茶”的古籍,在《诗经》中出现的“荼”字有5处,如“谁谓荼苦,其甘 如荠”、“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等句。说明我国古代在先秦时期即有饮茶 习惯。
春秋战国时期,茶已作为一种饮料。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 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 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 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 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 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 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 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三国时代不但上层权贵喜欢饮茶,而且文人 以茶会友渐成风尚。到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僧侣提倡坐禅饮茶,以驱 除睡意,利于清心修行,从而使饮茶之风日益普及。中唐封演《封氏闻 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 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 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 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 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隋唐时代,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到了唐代中期陆羽著《茶经》为世界 第一部茶叶专著,书中“荼”统一改为“茶”字,不仅全面阐述了茶叶理论, 而且对饮茶、茶疗方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此饮茶之道成为一门专业, 出现了茶道、茶晏、茶会等诸多的饮茶形式,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 而当时的斗茶习俗,又是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集中表现。
唐宋时期饮茶习俗的普及还体现在许多文人的诗篇中,如唐代大诗人 元稹著茶颂一首:“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碥雕白玉,罗织 红纱。铫煎黄蕊色,婉转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尽洗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后岂堪夸。” 对当时饮茶的意境描写可谓栩栩如生,表 达了诗人对茶的爱好之情。说明茶是诗人、僧侣陶冶情操的珍品。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 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 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 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 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 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唐朝到明末中国商人通过陆运和海运把茶叶以及茶文化传播到日韩中亚以及欧洲各国。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在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学习饮茶,学成回国后,将径山茶晏形式带回日本,并发展为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其后明清及至近代,不仅国内饮茶盛况空前,而且饮茶之风遍及欧美。
因为在闽南话里茶的发音是“te”,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就取了这个 音。因为16世纪和17世纪初基本是荷兰独霸南亚,东南亚贸易,“te”这 个音就被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沿用下来,就是今 天的tea,并且带到了他们各自的殖民地。如今茶已经成为全世界共享的健康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