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从历史中走来
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一词的诞生时间,距今并不久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有,如今俨然成为时下世人的口头禅,非此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风雅。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新茶”。自唐陆羽与其所著《茶经》以降,一千多年以来,绿茶一直蔚为中国茶的主体,由绿茶衍生的茶文化一直主导中国茶文化的走向。
在唐以降明以前中国紧团茶的古典时代,普洱茶籍籍无名,以“散收,无采造法”行世。未被《茶经》收录,一直使许多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云南本土的学者詹英佩老师专门在自己的书中考究,普洱茶产地在唐代游离于中央政府控制范围以外,由此造就了遗珠之憾。
到了明末清初,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诞生了,承继的却是古典茶时代紧团茶的衣钵。而此时,历经了明代一个王朝,散茶已然成为正统流布天下。负有远见卓识的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慨叹普洱茶:“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而这却与追求新鲜自然为上的主流认识相左,未被时人广泛接纳。为了融入华夏茶文化的正统,普洱茶从未停止过尝试。
清朝后期陷入深重灾难的这个国家,自身犹自难保,更无心与茶,普洱贡茶也戛然而止。惊醒了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全面的学习西方,尤重科学,文化被置诸于一旁。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又开始构建茶文化。
对于普洱茶与饮食文化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俯瞰中国的版图才发现,传统的地域饮食与茶密不可分。江南之地饮食清淡,却与无味之味的龙井茶颇为相宜。群星拱卫的华夏版图,边疆线上,蒙古地区喜好的湖北黑茶青砖茶;新疆地区嗜好的湖南安化黑茶;川藏地区喜爱的四川黑茶雅安南路边茶;辽阔的西藏地区,尤为钟爱的则是云南的普洱茶。
由此,千百年来,黑茶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而在广阔的华夏腹地,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食则以五谷杂粮,饮则以粗茶,粗茶淡饭保健康。各具地域特色的饮食版图,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被打破。率先与西方世界融汇的港澳台地区的人们,在生活富裕了之后,早早地接受了普洱茶。并将这茶顺带推向了海外,以至于有了后来的销法沱。大陆地区最先开放的广东地区,地缘相近、语言相通、饮食近似,也一并接纳了普洱茶。
从东南沿海到中原地区再到东北地区,普洱茶呈现阶梯状发展趋势,根由全在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从粗茶淡饭到无肉不欢,饮食结构部分少数民族化,部分西方化,全赖普洱茶获得饮食结构的再度平衡。
由此,我们的生活中,每日不可缺者,普洱茶。每天的生活,伴着一杯普洱茶度过。
(责编: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