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原茶种原工艺,中国“碧螺春之乡”在传承中探索新出路
清明前夕,苏州洞庭山碧螺春核心产区——苏州吴中区东山镇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作为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之乡”,东山镇目前茶叶栽培面积1.2万亩,拥有茶农8000余户,每年产值过亿。
尽管市场火热,但这样的产销规模在全国各大传统名茶主产区中并不算大。面对产量小、原种茶树保护难、茶叶制作后继无人、外来早茶扰乱市场等瓶颈,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如何做好坚守与创新?近日,记者来到东山,走进茶园、茶企和茶农家,实地探访“一杯茶”给这里带来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守护原茶种,让茶农尝到更大“甜头”
驱车行驶在东山眠佛坞,一垄垄茶树中,间种的桃树、梨树等果树开出大片粉的、白的花朵,让人仿佛置身画卷之中。
碧螺春的好品质,得益于太湖好山水的滋养,也源于茶种的优良。但前些年,一些茶农为了抢占早茶市场,种上了发芽抽梢早的外来品种,或者通过嫁接早熟品种,让“群体小叶种”这一洞庭山碧螺春原产茶树陷入生长困境。
“原种茶树是洞庭山碧螺春的灵魂核心。外来茶树虽然抽芽早,但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适应不了小气候,难以形成原种茶树特有的花果香气,品质保证不了,销路也成了问题。”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主任陆俊说。
为了维护地产名茶的纯正品质,东山镇依托政府推广、龙头企业带动,打响一场原种茶“保卫战”。该镇近年来启动碧螺春原产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工程,建立标准规范的地方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圃和原种茶保护区,并在去年新建30亩碧螺春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碧螺春种质资源200个,对原种茶树资源形成有效保护。
“光靠政府推广还不够,必须通过市场手段,让茶农从种植原种茶树中尝到更多甜头。”作为这场“保卫战”的积极参与者,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严介龙有着自己的考虑。在近100亩的东山原种茶保护岱松示范区,严介龙号召莫厘村茶农保留原种茶,并在洞庭山碧螺春产业中首创“农户+企业+基地”的模式,通过与茶农签订鲜叶采购协议,对茶农采摘的原产地老茶种茶树鲜叶应收尽收,价格也更高。
莫厘村老茶农滕财林是严介龙的签约农户之一,对于这种模式,他感受颇深。“外来茶只能解决量,不能解决质,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时间长了只能自砸招牌。”老滕说,老树种虽然采摘期晚了10多天,但每斤茶青可以比早茶多卖几十元。如今,东山镇已经有45家茶企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全镇超半数农户加入合作社或向品牌企业供茶,实现全镇茶叶资源有机结合实现“集中发力”,也让茶农收获更大。
年轻人回归,“传统味”有了新活力
山上一片采茶忙,山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碧螺村御封茶厂的炒茶间内,10余只直径60厘米的大铁锅一字排开,传统的柴灶前,炒茶师傅们马不停蹄赶制刚刚挑拣完的嫩叶。在炒茶队伍中,一张年轻面孔引起了记者注意。
“碧螺春堪称中国最嫩的茶叶,正是由于嫩,决定了它的采摘、炒制必须由手工完成,才能保证传统口味,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眼前这个对碧螺春如数家珍的“85后”,正是严介龙的儿子严斌。
大学毕业后,严斌曾在体制内工作过一年多,2011年,他毅然辞掉工作,回到村里传承碧螺春制作。在他看来,炒茶虽辛苦,但碧螺春有着手工艺品的特性,通过开放体验,增加现代人对传统手工的认知,原工艺将大有作为。
这杯“传统味”,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前几天,6名农业大学生拜严介龙为师,成了行业里的大新闻;在碧螺村村口,38岁的叶敏康从企业辞职创业,经营起一家名为“缘舍故里”的民宿,靠着自家5亩茶园,和东山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规划起自己的“小天地”;在东山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青年徐纯把农产品搬上互联网,帮助村民孵化企业50家,并帮助70多家企业入驻了“天猫”“唯品会”“京东自营”等大型第三方平台。
“互联网让碧螺春茶香越飘越远!”徐纯说,这两年,东山镇在电商园设立青年创客区,通过社保、农服中心牵头组织培训,电商发展越来越规范。这几天,电商园茶叶快递发货量每天都在3000单,每天的销售额200万左右,预计今年春茶销售可突破6000万元。
守护“金招牌”,更要用好“金招牌”
早在2002年,洞庭山碧螺春就拿到了国家地理标志,但外地茶的仿冒,一度让这块“金招牌”黯然失色。近年来,吴中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大力气整治,为洞庭山碧螺春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双重保护”,从源头上规范产业环境。
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少了,但新问题又来了。记者在苏州、南京等地茶叶市场实地走访,并通过购物网站调查发现,大部分消费者买茶只知“碧螺春”,不知“洞庭山”。甚至有的商家干脆直接告诉消费者这是外地碧螺春,价格便宜,口感也不差,竞争对手直指洞庭山碧螺春。
“通常所讲的碧螺春有两个概念,一是原产于苏州洞庭东西山,经清康熙帝赐名的茶种,另一种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碧螺春炒制工艺,从商标法规定的地理标志概念来看,非原产地茶只要是用碧螺春工艺炒制的,不打上‘洞庭山碧螺春’销售也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有其市场空间。”有着多年地理标志保护研究经验的苏州新苏商标事务所所长唐建军告诉记者。
市场的反应,透露出“洞庭山碧螺春”这一原产地产品在品牌传播和消费认知上的尴尬。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东山镇开始寻求新的营销路径,在走出去推广的同时,今年2月,东山把国内茶企龙头中茶公司引进来,在东山设立洞庭山碧螺春茶原料基地,业内专家及中茶全国21个省市的228家碧螺春茶叶经销社负责人来到东山,通过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研讨、制定营销方案、开发周边产品等一系列活动,为原产地碧螺春发展打开新的一扇窗。
“碧螺春不仅要守好‘金招牌’,还要用好‘金招牌’。”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危赛明认为,产量小,必须在产业链上做文章,洞庭山碧螺春无论从原料上、炒制工艺上、文化内涵上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价值,从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洞庭山碧螺春亟需在文化输出、销售创新及品牌打造上创新。
明前,原产地又有了新动作。“一产、三产深入互动,拉长产业链,让消费者亲自到原产地感受这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是一个重要突破口。”碧螺村党委书记俞凌峰说,眼下,村里正在围绕电商产业园,农家、民宿、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条街和山林观光带做文章,高品质打造“一园一街一带”,期待通过农文旅融合,近一步提升洞庭山碧螺春这一稀缺资源产品的附加值。
(责编:茶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