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系

历史上的茶叶种类

时间:2020-04-09 14:50:17 来源: 茶文化网 作者:佚名

  唐时蒸青饼茶,陆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这四种茶烹饮方法都不同,即所谓乃斫(zhuó.刀斧砍),乃熬,乃炀(yáng)乃舂(chōng.捣碎)。

  斫:粗大的饼茶先切细。

  熬:饼松散容易吸收水汽,要先锅炒。

  炀:饼茶碾末过久潮湿,要先烘焙。

  舂:整块饼茶要先碾碎,然后烹饮。

  宋朝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据元朝马端临写的《文献通考》记载,从外形不同而分三类:1、片茶如龙凤,石乳之类十二等;2、散茶如雨前,雨后十一等;3、腊茶,如腊面之类十二等。宋朝贡茶花色繁多,不是片茶就是腊面;散茶是宋未的产品,花色也不少。

  元朝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大发展。从鲜叶老嫩不同,而分两类:芽茶(探春,紫笋,拣尖)。叶茶(雨前,雨后)。

  明朝冲破绿茶范围,发明红茶,黄、黑茶。

  清朝制茶技术相当发达,白茶,青茶,花茶相继出现。为了应用曾建立若干不同的分类系统。以产地分(平水,武夷),以内外销的销路分;以制法分(发酵茶,不发酵茶);以品质分红、绿、青、白等,以制茶季节如春,夏等。

  以上这些方法,既不全面,又未能表示茶类不同的特点,不合乎这种分类条件的茶叶,则未包括在内。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